李奈當然不會曉得這實在也是執委會所製定的外貿生長打算的一部分。在執委會的籌劃中,本地財產多以原質料或半成品的深加工為主,呼應的內銷商品則首要生長快速消耗品,以保持耐久可持續的外貿買賣範圍。至於玻璃成品這個比較特彆的商品,執委會也將通過不竭地擴大出產範圍來下出世產本錢,使其麵對的發賣群體更加大眾化,以便於在將來進一步推出玻璃包裝的商品――比如說最快一年內就將麵世的酒類商品。
這類以文明為載體的“入侵”體例究竟能取很多大的結果,現在還不太好說,但從李奈這個大明讀書人的典範代表來看,對揭示的樣品已經表示出了稠密的興趣。
最後被拿出來的纔是李奈他們此行本來的目標,海漢人獨家推出的玻璃文具係列。顛末這段時候的進一步開辟以後,第一個正式的係列產品已經定型。從表麵上看,與之前的樣品不同不大,不過每件文具上都有了一方鑄印商標――小篆字體的“海漢”二字。
相較於玻璃成品,李奈實在更喜好此次已經談成的幾樁買賣。這與商品的利潤並冇有甚麼乾係,玻璃成品的利潤一樣很高,但有一個缺點就是這東西被主顧買歸去以後,常常都是作為保藏擺件,幾近不存在耗損一說,買一套玻璃文具歸去能夠會在書房裡擺上多少年。而此次談成的其他幾種商品都是耗損品,在利用過程中就會快速地耗損掉,而買家也會是以而持續采辦,可覺得“福瑞豐”帶來耐久穩定的收益。
至於到時候海漢人會開出甚麼樣的前提,顛末這兩天的打仗以後,李奈內心已經大抵有了一點譜――海漢人不過就是要求合作火伴滿足他們對於物質和職員的輸入需求,彆的大抵另有在商品的發賣戰略上加以共同罷了。這些事情對於在廣州人脈遍及並且財大氣粗的“福瑞豐”來講,並不是甚麼難辦的事情。關於這一點,李奈非常認同施耐德昨晚在酒菜上說過的一句話:隻如果錢能處理的題目,那都不是題目。
在廣州看到那些海漢人製造的玻璃成品之時,“福瑞豐”高低都以為海漢人應當是精於技而拙於行的一群匠人,發賣的渠道和技能會是海漢人的短板。若不是崖州那位李掌櫃一力對峙,總店這邊乃至都不太想專門派人到勝利港來考查和構和。
李奈皺著眉頭想了一陣才應道:“恐怕還是得如貴方之前的發起,從形狀上設法辨彆,比方可否用上一些雕鏤的技藝,在文具上刻一些詩詞歌賦或是畫作,用來增加其……其……阿誰詞是叫甚麼來著?哦,對了,產品附加值!”
試想一個長年利用海漢文具的文人,每天都能看到用小篆謄寫的海漢標記,還會將海漢作為外洋番邦對待嗎?而這些人的觀點會慢慢影響到周邊的人,讓淺顯公眾對於海漢的認同感也隨之慢慢增加。
如果穿越個人要把鼓吹工具對準大眾,那麼所需求做的事情是非常煩瑣而艱钜的,能夠獲得的結果也很難停止監控。而如果將這個工具換成把握話語權的士紳文人階層,那結果就不一樣了――鑄印有“海漢”標記的玻璃文具幾近必定會在市場上走俏,而這些用戶對於這類產品的認同感,很輕易就會被潛移默化成對於“海漢”文明的認同。
在商品的代價上,因為施耐德主動提出了賜與“福瑞豐”這幾種商品在福廣兩省的兩年獨家經銷權,李奈也冇有再停止不需求的殺價。這些商品底子不愁找不到賣家,如果殺價殺得海漢人不高興了,彆的再尋一家代理商停止合作,那“福瑞豐”的喪失可就比那麼一點點的差價大多了。當然,李奈也並不希冀能夠在兩年中一向守住這些商品貨源地的奧妙,兩年以後必定會有彆的合作敵手參與經銷權的爭奪,但因為自家來得最早,施耐德也承諾等經銷權到期以後,“福瑞豐”會享有劃一前提之下優先續約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