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卿紀事_第10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月尾的時候,院子裡獨一的梧桐樹葉落了大半,暴露敞亮的天空來,看到院外熱烈,院內清冷,安卿又閒不住攢動白杏出去找小花圃借園藝鏟、求花,到府裡養著繡孃的奇巧樓找管事娘子借了幾幅時髦花腔,前前後後十來天差使白杏跑遍了全部後院。

將軍夫人生了一雙鳳眼,眉毛開闊,臉型稍顯寬長,因為病瘦,顯得麵色慘白也下顎凸起。由衷說,並不是一副纖美的模樣,但是因著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倒顯得活潑有靈氣。

隻是一點,夫人是決計不留妾氏過四點的,普通下午四點前都會打發姨娘們各回各院。

2米多的寬長形書架,木欄上雕鏤著鳥雀的圖案,與方纔所見的插屏不像是一個氣勢。最基層放著些手抄書,扉頁上筆跡模樣工緻但筆法稚嫩,且較著有兩種筆觸,由下往上第二層放著些怪傑異事誌怪小說,講的是江湖誌、名流錄,第三層也是最中間的一層放的是經籍文籍、女戒女訓,最上一層是野史、前朝紀事、詩詞歌賦等。

這今後,普吉院再一次規複了溫馨。

安卿趁著這會兒借了本書,隻說幼時體弱學不得女紅卻還是識了幾個字,世人笑她乖覺卻也未曾多說甚麼。

安卿因而誠惶誠恐朝書架一拜,又朝上房的方向福了一福,纔敢將目光落回架子上。

院裡大大小小的管事都曉得普吉院裡住著個病姨娘,手底下的大丫環渾厚嘴拙,你給她一盆花,隔天送來一小塊香肥皂回禮,你給她一把綵線,隔天送來一盒琉璃珠回禮。管廚房的媽媽最歡迎她來,隻要給些廚房裡燒剩的柴炭灰,傳聞是給病姨娘養花肥土用,隔天她再來時準會帶上一塊碎銀子。

幾位妾氏存候的時候,夫人仍然像上午一樣坐在她那廣大的炕上,兩邊彆離站著素玉和碧珠,頭髮打理的一絲不苟,髮髻上隻戴了一朵珍珠絨花,骨節凸起的手已經落空了圓潤飽滿的光彩,現在青筋凸起,溫馨地交疊在腿上。

又有兩個婆子抬了幾床內填絨毛的輕浮秋被出去,茹雲代安卿收下了兩床,另兩床送進了趙姨孃的居處,接辦的是趙姨娘身邊一個十三四歲的小丫環。

日子如許平高山又過了五六天,直到月近中旬,府裡的下人奴婢一下子都繁忙起來,一個個麵龐肅整,行動潔淨利落,走路帶風,針線婆子們一刻不斷地裁製新衣、繡製屏風、帕子等物件。

這裡的丫環也不識字,領著安卿去了耳房的裡間,這裡原是一間書房,臨窗一張長條形的雕花漆木大桌,現在上麵空無一物,靠牆一排古色古香的雕欄書架,現在安卿正立在書架前。

妾氏們的晨昏定省、隨身服侍也免了,初秋一天的淩晨,大夫人身邊的秦媽媽差一個二等丫環跑腿,送來了普吉院春季的份例,兩匹用來製秋衣的布匹,一匹素淨的紗布,一匹色彩跳脫的直羅布,彆的另有一小卷棉布、一小卷細沙布和幾塊柔嫩的綢緞布。

安卿現在字還認不大全,在茹雲持續幾個日夜的陪讀下,一些字跟著聲音對號入坐般歸入“認知”的範圍,另有些字卻不大有影象,但是她對識字的場景卻並冇有任何回想。

一開端有幾次過了中午才領到食盒返來,一起小跑出了一鼻仔細汗,安卿也不惱,仍然尋平常常地談天,天生有種閒淡的氣質,讓跟她說話的人也變得沉寂下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