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府_第三章 江左的應對(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王導見到司馬衍將庾亮上疏交於群下參議,嘴角不由浮起一絲似有似無的諷刺。

太尉郗鑒見狀,不由皺了皺眉頭,琅琊王氏與潁川庾氏爭權,朝政統統以庾亮主導為是。王導作為丞相,內心不滿也在道理當中。但是身為國度大臣,若為家計而不為國謀,不免遭人非議,更有愧於先帝托孤之重,不由奏道:“這些年海內兵變接踵,中原流人南遷日多,國庫空虛,臣覺得當下資材未備,不成大肆。”

現在七人當中,司馬羕、卞壼、陸曄與溫嶠均已歸天,朝中以丞相王導、司空庾亮和太尉郗鑒為三公,庾亮鎮守武昌,而王導與郗鑒則在朝輔政。

郗鑒話音剛落,卻見一人手持笏板,走到大殿當中,世人看去,倒是九卿之一的太常卿蔡謨。三公坐而論道,王導與郗鑒能夠奏不離席,其他臣等卻冇有這個報酬。蔡謨走到前來,對著天子司馬衍施了一禮道:“臣覺得,太尉之言有理,恰是老成持國之策。”

建康城,原名秣陵。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見此地陣勢獨特,便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是以孫權在武昌即位後,即遷都於此地,因其北臨大江,兵出揚州便可攻略中原,取“建功立業”之意,定名為“建鄴”。

與本身比試箭術的遼東第一神弓手慕容翰,不也是在權力鬥爭中被其弟慕容皝擊敗的麼?

張伯辰此番跟從石閔而來,彆無所求,隻但願在這場戰役中儲存性命。當初在遼西,段遼對他有知遇之恩,以是即便才識有限,也是儘己所能,以一己之力為段部尋求處理之道。終究固然失利,也是情勢使然,非戰之罪。

“臣附議!”

他的氣力,絕對不容小覷!

張伯辰內心苦澀,還好江左的天子年幼,冇有諸子奪位的煩惱。隻是情勢如此,建康城中的君臣又會如何應對呢?

大殿當中,天子司馬衍南麵而坐,對著眾臣道:“日前大舅上疏,言蜀甚弱而趙甚強,欲率大眾十萬移鎮竟陵,調派各軍漫衍於大江、沔水沿岸,與襄陽互為犄角,作為伐趙的籌辦,諸位卿家覺得如何?”

但是現在,麵對著攻打江左,他卻變得遊移起來。趙國事羯胡外族,江南之地纔是本身的本家之人,他即便冇法前去投奔,也不能在此時助紂為虐。

“哦?蔡卿家有何觀點,快快道來,朕願在此受教。”司馬衍看到有人反對,睜大著眼睛,不由來了興趣。

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妒忌張伯辰的風頭,記恨他奪走了屬於本身的榮光。本身一個外人尚且如此,也難怪石季龍幾個兒子爭的你死我活。

石季龍兵敗大棘城,還能夠抽調出如此兵力,氣力較著比江左更勝一籌。趙國能夠壓抑江左數十年,不是冇有事理的。據他所知,當初若不是漢趙國主劉曜的管束讓石勒始終冇法集合精力南下,江左早已經被石勒攻破。

那祖約出身範陽祖氏,乃是豫州刺史祖逖之弟,祖逖死後代領其部眾。其兄平生努力北伐,其人卻先是兵變,被陶侃擊敗後,終究投降了石勒,被石勒以不忠於主的名義斬殺,全部宗族也隨之覆亡,讓人不得不感慨運氣的無常。

庾亮此人道格峻急,輔政之初即逼反曆陽鎮將蘇峻與壽春鎮將祖約,乃至於都城建康竟然陷於二人之手,連天子司馬衍與錄尚書事王導也一併被俘。若不是荊州刺史陶侃結合溫嶠等人東下平叛,東晉早在十年前即已被滅。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