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叫不出來它的名字。”
“爸,你這個照片如果能抓拍,最好從分歧角度多抓拍幾張,你看就是這麼一張鳥展翅高飛的照片,還真是不好鑒定。”
“你看那隻正在飲水的小鳥,就是一隻翠鳥。”
經不住周誌民的軟磨硬泡,周宗宇就承諾了他的要求。
周誌民有些感到不成思議。
“你都跟著來了,就享用一次這個觀鳥的歡愉。”
“能有甚麼意義?”
“你有冇有發明,走了這麼一大圈,我如何連一張網都冇有發明?”
“真的假的?我另有這個本領?”
“是不是你走的都是大師常走的路,捕鳥人冇有將鳥網設在這裡?”
“咋了?”
她也不覺得然。
“那當然,剛纔庇護區事情職員打來電話提及的這件事情。”
“老太婆,你的確就是獨具慧眼,你看好的這隻鳥竟然是國度二級庇護植物,並且在我們這個地區是初次發明。”
周母插話道:“你明天拍的那張血紅色眼睛鳥叫甚麼名字?”
在周宗宇的勸說之下,周母也才勉強承諾他的要求。
“我可不去,我可冇有阿誰興趣。”
放下電話,周誌民就將這個動靜分享給老婆。
“嘿,這隻翠鳥的羽毛色彩真是標緻!”
除了感受有些累以外,對於觀鳥,他的老婆真是冇有太大的興趣。
周誌民來到倉房,背起藥箱,帶上拍照機再次直奔老帽山方向而去。
“你說能不焦急嗎?第一次觀鳥就有了嚴峻發明,還不曉得這山上會有多少個第一次等候著我們發明呢。”
看了照片,周宗宇也感到有些詫異。
周誌民就將明天拍攝鳥的照片傳到朋友圈,就是想通過如許一種體例,科普鳥的知識,引發大師對生態環境的庇護。
持續幾天,在山上觀察鳥期間,周誌民發明一個奇特的征象。
“宗宇,我明天拍了一些鳥,有的叫不出來名字,你幫我看看它們都叫甚麼?”
要不是他的老婆一個勁的催促他,他還不曉得要在山上拍攝多久。
早晨,周宗宇來家今後,周誌民就向他揭示這一天拍攝的服從。
“哈哈哈,你那叫獨具慧眼。”
……
“這是一隻甚麼鳥?”
“你看我剛纔拍了一張甚麼鳥?”
“這鳥你不保準冇有見到過。”
“媽,我爸如果去上山觀察鳥,你如果不忙,也跟著去哈。”
“我就不曉得那鳥都是有甚麼可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