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六十九萬七千”,“強兵三十餘萬”,半牧半耕,高度集權,是隋朝東麵最強大的鄰國,有充足的才氣臣服周邊小國與諸部,乃至能直接對中原構成了強大的威脅。
高句麗在東北亞地區的強大以及想同一本地諸國野心不但使百濟、新羅發急,並且不見容於隋朝。隋建立後,遼東以及朝鮮半島的諸多國度都存眷中原局勢的生長,爭相朝貢,都想藉助中原隋朝天子的威權為自已謀取好處。據記錄“受禪,湯複遣使詣闕,進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歲遣使朝貢不斷”,即楊堅做了天子後,高句麗國王高湯立馬遣使表示歸順,被楊堅封為大將軍、高麗王。而後不甘掉隊的百濟王餘昌也遣使朝貢,被封為“上開府、帶方郡公、百濟王”,與高麗王湯平起平坐。
因為腐蝕兼併遼東,地跨鴨綠江,使高句麗成為多民族國度,境內除統治民族高句美人外,另有大量被征服的漢人、鮮卑人、契丹人、??人及新羅、百濟人等。高句麗建國後,就一向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文明、貿易來往。南北朝時高句麗頻繁通使於中國,光派往東晉南朝進獻方物的使團就有30多次。劉宋元嘉十六年(439),一次就由海路進獻戰馬800匹。派往北朝的使團更多達90餘次,偶然一年派兩三次。北魏期間,高句麗曾“歲致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北齊天子封高句麗統治者高湯為高麗王,高句麗將“句”字去掉,自稱“高麗”(還是高句麗,分歧於三韓人王建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建立的高麗王朝)。北週期間,武帝宇文邕封高湯為遼東郡公、遼東王。彆的,中原報酬避亂流亡到高句麗的也很多,給半島帶去農耕技術和思惟宗教文明。高句麗很早就接管了儒家思惟,都城平壤設有太學。約公元4世紀佛教也由中原前秦王朝傳入高句麗,並再南傳入百濟、新羅和倭國。
同時敕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到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造船300艘,籌辦從海路打擊高麗。四月15日,楊廣的車駕達到涿郡的臨朔宮,征發江淮以南的海員1萬人,弩手3萬人,嶺南排鑹(即小矛)手3萬人;為保障後勤供應,蒲月,敕命河南、淮南、江南等地製造兵車5萬輛送往高陽(今河北高陽)以供裝載衣甲幔幕;征發河南、河北民夫賣力運送軍需;七月,征發江淮以南民夫和船隻將黎陽、洛口各倉的糧食運到涿郡,一時之間,洛陽至涿郡的運河上,船隊首尾相連,連綿千餘裡;官道上從天下各地奔赴涿郡的兵卒和運送兵器鎧甲等軍需的民夫川流不息,擁堵於道,日夜不斷,全部大隋帝都城在為即將到來的這場大戰做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