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之的故鄉三門村,位於黃山北麓,麻川河邊。這裡群山連綴,陸路閉塞,大宗物品唯有從麻川河道運進運出。這裡是新四軍承平兵站前去涇縣軍部的必經之地,這一年來,新四軍來往職員成了劉家大院的常客。劉景之對此毫不嫌煩,特地騰出兩大間房當作堆棧,一宿兩餐,每人隻收1角錢,新四軍乾部兵士非常過意不去。
葉首誌說:此次登門,有事相求。劉景之說:葉先生但說無妨。我們兄弟五人本來在家務農,本年大水,家裡受淹,顆粒無收。現想外出做工餬口,不知先生可否幫手?你們想去那邊做工,有無講究?想去寧國宣城一帶,搬運裝卸、押送貨色、保護場院並不講究。劉景之微微點頭不語。實在,他早就看出葉首誌等人的身份,隻是不便說破罷了。劉景之沉吟半晌,說:眼下倒有個差事,過兩天村裡有五擔茶葉要送往宣城,多數是*軍隊訂購的。邇來路上不很承平,有你們伴同照顧,那是再好不過。我已雇好伕役,你們跟從搬運,一起護送。交貨時隻要茶葉不丟不損,每人付給人為100元。葉先生你看可好,隻是委曲眾位了。葉首誌見目標達到,並不在乎人為多少,趕緊答允下來。晚間,劉景之要設席接待,葉首誌執意推托。劉景之隻得安排他們在前院廚房搭夥,給每人分外添了一小碗米粉渣肉。山區農家餬口艱苦,一年到頭難見幾次葷腥。新四軍每人每天炊事費隻要一角二分錢,除一線主力軍隊外,平時很少吃肉。徐長勝邊嚼著渣肉邊說:這比在家裡好多了,又有人為拿,又有肥肉吃,真帶勁。大師會心的一笑。
葉首誌取出卷軸雙手交給劉景之,未加解釋。劉景之有些迷惑,接過翻開見是件條幅,上用隸謄寫道:麻川福地,茶穀飄香。八個字寫得端莊大氣,筆劃細弱。中間一行小字寫的是:景之先生苦心運營建福桑梓,閩西張元壽賀。劉景之見到張元壽的手書,老懷大慰,朝葉首誌拱手:張長官謬讚了,我一個小小茶商,實不敢當。劉景之謹慎將條幅交給家人收好,接待客人飲茶。
葉首誌端起杯子,揭開杯蓋,一股暗香撲鼻而來。朝杯中看去,隻見葉綠湯清,茶葉都是一牙雙葉,直立飄浮,煞是都雅。飲上一口,先是感覺微澀,後是絲絲苦澀,再飲上一口,更覺醇厚爽口,回味無窮。正要誇獎幾句,一旁的徐長勝先開了口:好茶,真是好茶。葉首誌成心考考他:幸虧那裡?徐長勝將茶一口喝乾,抹抹嘴說:真解渴,這一小杯子茶,能抵得上一大缸子水。大師一陣轟笑。劉景之笑著說:這位兄弟也算是說到了點子上,猴魁茶最能解渴提神。各位飲的是夏茶,如果春茶味道更好。葉首誌說:可貴劉先生用好茶接待,我們都是粗人,隻知喝茶解渴,哪能品出此中滋味。說完向劉景之身邊看了一眼,劉景之曉得有事要談,便擺擺手讓家人分開。
第二天中午,宣城的劉賢臣趕了過來。劉景之將葉首誌五人先容給劉賢臣,再三叮嚀,路上安然要聽葉先生的。下午,麻川河邊停著兩條帶蓬的木船。葉首誌他們捋起袖子,幫著從堆棧裡把一個個茶簍搬到船上,劉賢臣站在岸邊,諳練批示著船工裝船。裝好後,劉賢臣船前船後查抄了一遍,就號召著開船,今晚要趕到章度過夜。陳水根當過船工,也算是老把式了,他手腳敏捷地幫著解纜、收跳板,號召大師回艙。船工將船撐離岸邊,駛入河道,垂垂遠去。葉首誌揮手向岸上的劉景之告彆後,回身進到船艙,叫陳水根找到了艙內的夾層,把槍和槍彈藏了出來,再用雜物袒護住。忙完以後,大家都抓緊躺下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