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出身世宦之家,父韓國華累官至右諫議大夫。韓琦 3 歲父母歸天,由諸兄扶養,“既長,能自主,有弘願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天真曲,學問過人”。天聖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考中進士,名列第二,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今屬山東)。入直集賢院、監左藏庫。景祐元年(1034年)玄月,遷開封府推官。二年十仲春,遷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諫。韓琦在擔負諫官的三年時候內,勇於犯顏切諫,諍言讜議,“凡事有不便,何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奸佞、遠邪佞為急,前後七十餘疏”,特彆以寶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為著名。當時災異頻繁產生,流民多量呈現,而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罕所建明”。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無能,痛陳宋朝八十年承平基業,毫不能“坐付庸臣恣其破壞”,成果四人同日罷免,名聞京華。他還峻厲抨擊當時“貨賂公行”、“人緣拜托”的社會民風和“幸運日滋,獎懲倒置,法律不能懲有罪,爵祿無以勸建功”的宦海敗北風格,建議仁宗先從朝廷內部“減省浮費”、“知名者統統罷之”。名相王曾獎飾他說:“今言者不激,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