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_真宗趙恒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真宗名恒(998年~1022年),曾名德昌、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年)被立為太子。至道二年真宗像(997年)太宗歸天,真宗登天子位。真宗不是太宗的宗子,母親也不是皇後,本來冇有資格擔當皇位。當年老趙元佐發瘋、二哥趙元僖暴死以後,輪到了他繼位。真宗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分天下為15路,各路轉運使輪番進京述職,蠲免五代以來的欠稅。但是與久經疆場的太祖、太宗分歧,從小餬口在深宮中的趙恒脾氣較為脆弱,貧乏開辟創新的決計和勇氣,在他看來,對峙太宗暮年推許的黃老有為思惟,持續守成的局麵是最好的挑選。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真宗在政治上冇有甚麼作為,反而努力於封祀之事,裝點承平,廣建宮觀,勞民傷財,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內亂”日趨嚴峻。乾興元年(1022年)仲春二旬日歸天,享年55歲,在位26年,葬於永定陵。

劉後

真宗(當時還是襄王)的幕僚張旻見過劉氏後,感覺她聰明貌美,想起真宗曾提及想納一個四川女子做侍妾,就安排兩人見麵。真宗見到劉氏後非常對勁,便把她買了下來。劉氏頗得真宗的歡心,兩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太宗曉得此過後大怒,勒令真宗把劉氏逐出襄王府。父命難違,但真宗實在捨不得劉氏,便偷偷把劉氏寄養在張旻家。張旻安排家人悉心照顧劉氏,本身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以免招致不需求的思疑,乃至是殺身之禍。

澶淵之盟建於真宗期間的定州敵塔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對遼朝就一向心存害怕,逐步由主動打擊轉為被動防備。相反,遼朝對宋朝倒是步步緊逼,不竭南下擾亂宋朝。自鹹平二年(999年)開端,遼朝連續派兵在邊疆挑釁,打劫財物,搏鬥百姓,給邊疆地區的住民帶來了龐大災害。固然宋軍在楊延朗(彆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帶領下,主動抵當入侵,但遼朝馬隊進退速率極快,戰術矯捷,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乾興元年(1022年)仲春,真宗病情急劇惡化。垂死之際,真宗放心不下年幼的太子,丁謂等人向真宗包管將儘力幫手太子,真宗這才稍稍放心。二旬日,真宗死於延慶殿,享年55歲。

大中祥符五年十仲春二十四日,劉氏被冊立為皇後。劉氏由銀匠之妻成為一國的皇後,絕非單單因為仙顏。此時的劉氏已經40多歲,早已過了花腔韶華,吸引真宗的是她的聰明和才氣。奪目無能的劉氏把後宮事件措置得井井有條,同時在朝政方麵能給真宗以幫忙。真宗非常信賴這個伴隨他多年的枕邊人,乃至有一點依靠她。當真宗的身材狀況日趨惡化時,劉氏便順理成章地幫丈夫措置朝廷平常政務,裁定軍國大事。彆的,劉氏的前夫龔美將本身的老婆讓給真宗以後,也留在真宗身邊為其效力。真宗即位後,龔美改姓劉,與劉氏以兄妹相稱。因為劉氏的乾係,劉美升得很快,逐步把握了都城軍權,成為劉氏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真宗統治晚期,劉氏權力越來越大,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其一舉一動,對當時的政局,特彆是寇準、丁謂兩派之間的鬥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景德元年(1004年)閏玄月,遼國蕭太後和聖宗親率雄師南下,深切宋境,圍攻定州,來勢洶洶。此動靜傳至都城,朝野震驚,真宗急召群臣籌議對策,主和、主戰兩派各持己見,莫衷一是。王欽若、陳堯叟等人主張遷都金陵或成都出亡,而宰相寇原則力排眾議,果斷要求真宗北上親征,安寧民氣,鼓勵士氣,打退遼軍的打擊。宰相畢士安、大將高瓊等人也反對南遷,原想一逃了之的真宗極不甘心腸把南遷打算壓了下來。為了製止王欽若再向真宗進言,寇準便把王欽若調離都城,出任處所官。朝廷中的主遷派落空了核心人物,脆弱的真宗也隻得決訂婚征,卻遲遲不肯解纜。為了催促真宗早日出發,寇準頗費了一番心機。火線戰事日趨告急,急報一封接著一封發到朝廷,他用心都截留下來,先不讓真宗曉得,等積多了一併呈給真宗看。真宗一見這麼多急報,就慌了手腳,忙問該如何辦。寇準不緊不慢地說:“陛下是想儘快處理此事呢,還是想漸漸來?”真宗當然是想儘快處理。寇準順勢說道,隻要陛下禦駕親征,此事五日以內就能處理。無法之下,真宗隻得同意當即出征。而後,朝廷肯定了親征的相做事件,安排雍王趙元份留守都城,真宗於十一月二旬日解纜親征。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