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中的養生智慧_第100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不過本品不宜服食過量。

《本草綱目》解讀:梨性味甘、微酸、涼,歸肺、胃經,《本草綱目》言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有潤肺消痰、清熱生津之功,合用於熱咳或燥咳、熱病津傷,或酒後煩渴、消渴等。

4.芥菜粥

第五篇第十四章第4節 止咳平喘的藥粥是你擺脫病痛的救星

質料:沙蔘15克,大米100克,白糖適當。

質料:麥門冬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當。

5.白果粥

《本草綱目》解讀:沙蔘性味甘而微寒,入肺、胃經,《本草綱目》言其“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本品性寒能清,味甘能補,歸入肺經,既能清肺胃之熱,又能養肺胃之陰,合用於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而至的乾咳痰少、咽喉枯燥等症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而至的口乾咽燥、舌紅少苦、大便乾結等症。煮粥服食,對肺胃陰虛而至的各種病症有傑出的醫治感化。

《本草綱目》解讀:枇杷葉性味苦、平,入肺、胃經,《本草綱目》言其“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本品性平而偏涼,故能下氣止咳、清肺化痰,又能清胃熱而止嘔逆,故對咳嗽痰稠、胃熱嘔吐、呃逆等甚效。配冰糖煮粥服食,可加強枇杷葉的潤肺化痰、和胃降逆之力,對肺熱咳嗽、胃熱嘔吐等均有醫治結果。

製法:將梨洗淨,去皮、核,榨汁備用;將梨皮、梨渣、梨核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梨汁、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劑。

《本草綱目》解讀: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本草綱目》言其“主治親信結氣,傷誹謗飽,胃絡脈絕,肥胖短氣”,有養陰潤肺、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腸通便之功。本品甘寒入肺,為潤肺燥、養肺陰常用藥物。煮粥服食,對肺胃陰虛、乾咳痰少、胃脘隱痛、納差食少、心煩不寐、大便秘結等有傑出醫治結果。

1.枇杷葉粥

6.梨汁粥

《本草綱目》解讀:荸薺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本草綱目》言其“主血痢、下血、血崩”,有清熱養陰、生津止渴、消積化痰之功。本品性味多汁,性寒清熱,對熱病傷陰、津傷口渴、肺燥咳嗽等諸多效驗。若煮製時加點麥冬、梨汁、鮮藕汁劃一用,其效更佳。

肺寒痰濕咳嗽不宜選用本品。

3.沙蔘粥

製法:將白果擇淨,去殼取仁,與大米同放入鍋中,加淨水適當煮粥服食,每日1劑。

質料:鮮梨2個,大米100克,白糖適當。

質料:鮮枇杷葉3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當。

製法:將荸薺擇淨,去皮,切塊備用。先取大米淘淨,加淨水適當煮粥,待熟時調入荸薺、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或將荸薺洗淨,榨汁,待粥熟時,同白糖調入粥中,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劑,持續3~5天。

製法:將沙蔘洗淨,放入鍋中,加淨水適當,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7.荸薺粥

《本草綱目》解讀:白果性味甘、苦、澀、平,有小毒,入肺、腎經,《本草綱目》言其“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清毒殺蟲”,有斂肺平喘,收澀止帶之功。本咀嚼甘苦澀,善於斂肺氣、定喘嗽、止帶下,對咳嗽痰多、帶下不止、夜尿頻多等甚效。煮粥服食,脾腎雙補、脾胃健運、痰濕自化、腎氣歸元,故喘嗽可止、白帶可痊、水循常道、小便自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