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看你的神采,彷彿有甚麼煩心之事?”張角的話將李義從糾結中臨時拉了出來。
“哦?以李君之才,如果情願退隱的話,那絕對是天下之幸啊,李君為何還要躊躇呢?”張角聞言公然冇有思疑,隻是驚奇的問道。不過不等李義開口,張角又再次說道,“莫不是尊駕擔憂之前朝廷的那些變故?”
钜鹿縣外的一處樹林中,張角和李義隨便的坐在樹樁上飲著酒,一旁呂布、顏良默契的退到了遠處幫手鑒戒,隻要小白懶洋洋的趴在李義的腳邊打著哈欠。
因而,李義糾結了,殺!還是不殺?殺了張角,好處顯而易見,要曉得黃巾之亂全部大漢朝死了多少人?不說因為黃巾之亂而流浪失所的無數百姓,單單官兵討伐黃巾賊兩邊戰死的人,恐怕就稀有十萬人了。
不過嚴格說來,李義對於黃老之學隻是體味一些外相罷了,畢竟他連易經都不肯意看太多,更彆說這些知識了。但對此張角彷彿毫不在乎,隻是不竭和李義說著黃老的思惟。
聞言,李義苦笑道,“確切有這方麵的顧慮,不過更多的還是因為祖宗有遺訓,子孫不得為朝廷效力。固然……”李義搖了點頭,明顯不想持續說下去。與此同時,李義心中卻出現了一絲古怪,因為他不太明白張角為甚麼會提到那些事。
李義大要上和張角能夠說是言談甚歡,但他的心中此時正在做著非常糾結著。來由也很簡樸,之前提過李義有過向朝廷告發承平道一事的設法,終究在看到承平道的龐大範圍後放棄了。
黃老之學乃是除了老子、莊子學派以外,道家的最大分支,以為君主應當有為而治,減少苛政和稅賦,要公道忘我等等。這個學說在西漢初時具有龐大的影響力,從不但蕭何、曹參等信奉黃老思惟,就連劉邦也將黃老之學作為國策。
固然到了漢武帝期間,因為黃老之學讓處所權勢快速生長,嚴峻威脅了西漢的中心統治,終究被儒家學說代替。但就算如此,也有諸如張道陵等人擔當黃老之學並將其發揚光大。
而冇了張角,黃巾之亂還會發作嗎?好吧,李義也不曉得。畢竟冇了張角另有張寶和張梁,但他信賴,冇了張角這個靈魂人物,就算黃巾之亂還會發作,影響必定不會有汗青上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