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疇昔後,端王等閒認出了車鬥中的夾層。手指插-出來嚐嚐高度,他驚奇道:“這……竟然跟官號所鑄銀錠一樣高。不止銀錠,銀條和金條也是按同一規格所打造。”
杜尚書麵露苦笑:“端王殿下天潢貴胄,生來便站在權力頂端,有些事能夠很丟臉清。布衣百姓或種田、或經商或有獨門技術,辛苦奮作後出處百官收稅後儘數會聚戶部。但是選官之事由吏部把持,禮節教養由禮部掌控,築路架橋由工部賣力,守疆拓土由兵部掌管,天下法典由刑部衡量,撤除六部外另有彆的很多部分,這些部分一環套一環,共同保持住大越次序,順利完成稅收。”
固然是疑問,但端王的語氣卻非常篤定。固然不知為何一夜間杜尚書態度天翻地覆,但現在他肯共同,這確切不爭的究竟。同時他信賴父皇選人的目光,既然杜尚書以那樣的來由入了他眼,且本日能拿出這箱賬冊,那他曉得的必定不止這點。
“一毛不拔?”
“朕總算明白西北糧餉是如何運往都城。”
做久了吏部尚書,心中會有一本天下百官名冊。一樣,做久了戶部尚書,心中更是對大越各州那本賬冊門清。手部屬官搞得那點小行動,常日他隻是裝不曉得,但現在皇上要查,並且掐住了他命門讓他儘力共同,杜尚書肚子裡那點存貨也都拿了出來。
“端王殿下請翻到後背。”
固然為政近四十年慶隆帝一向是位仁君,但這位仁君的前提是,你起首得是位賢臣。當然他考覈賢臣的標準首要看主政才氣,不計貪汙的話,朝中大臣們乾活都有幾把刷子。
即便他存眷點還是在食肆,也無毛病杜尚書好感。
“多謝殿下,這事在戶部衙門說不完,殿下且隨我移步。”
端王感喟:“冇體例,廣源樓掌櫃隻認銀子不認人,恰好京種他家菜獨一份的好吃。”
帶著端王私印,青龍衛日夜兼程,用了比端王回京還要短一半的時候趕回西北,向慶隆帝複述當時環境。
“那……”
走到房前隨便擺著的糧車旁,杜尚書爬上去,一陣敲敲打打後翻開一塊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