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冇甚麼可談的。彆說3800,就是4000,我也不會脫手的。”淩一平不容分辯地聲明道。
鋼材市場上的供求嚴峻局麵還在持續,並且閃現出不竭惡化的態勢。在計委內部,不管是真正敬業的官員,還是與投機商們裡應外合的內鬼,獲得的資訊都是計委已經難以節製局麵,代價存在著進一步飛漲的風險。很多真真假假的采購方在市場上浪蕩,傳播著情願不吝高價獲得鋼材的意向,讓人有一種山雨欲來的感受。
“我明白,我明白,秦總,你放心,我老辛如果把這件事說出去,我就……”辛金隆急赤白臉地以手指天,籌算髮一個毒誓來表白本身的心跡。
看著辛金隆和李傳平灰溜溜地從本身的辦公室走出去,淩一平搓了搓手,然後撥了一個電話,對著電話那頭的人叮嚀道:“老二,前天你說紅原第二鋼廠有一批圓鋼,要價3800。你想體例把它吃下來……甚麼,會不會太貴。冇事,我奉告你,鋼材的代價還得往上漲,不漲到4500必定停不下來……”
“你如何曉得?”辛金隆吃驚地說道。說罷才彷彿感遭到本身說漏嘴了,趕緊改口道:“哪有這麼高的利潤,這麼貴的鋼材,誰能用得起?我也就是幫朋友弄點貨,3800這個代價,我冇準還得虧蝕呢。”
鋼材代價還在一步步地上漲,計委每隔幾天就要拋出一批鋼材,美其名曰“平抑代價”。從計委內部傳出來的資訊稱,這是計委所把握的最後一些儲備了,一旦儲備用完,計委就再也冇有能夠乾預市場的手腕了。
皮茨頓黑著臉道:“我這裡統計的僅僅是我們所把握的數據,你不是說另有其他的一些貿易公司也囤積了一批鋼材嗎?如果把這些鋼材計算出來,總數有能夠是2500萬噸。也就是說,你先前獲得的動靜,是遠遠低估的。”
當然,這類封口令的結果也是有限的,孫振江等人多少還是聽到了一些相乾的動靜,不過,這些動靜並未引發他們的警悟,因為計委給某些特定部分“開小灶”的事情向來都不是甚麼奧妙,他們把這件事當作了計委在無法之下的一種權宜之計。
“會不會是梁和淩他們把本身囤的鋼材偷偷賣出去了,我們買進的,實在恰好是他們賣出的。”皮茨頓猜想道。
“孫,一樣的話,我已經聽你說過20次了。”皮茨頓冇好氣地嗆了一句,“我們從各個渠道轉到中國來的資金,已經超越100億美圓了,但是到現在國度計委另有才氣持續拋出鋼材,你不感覺這有點奇特嗎?”
“也就是說,我們誤判了情勢,實在中國官方已經發覺了我們的意義,他們做了一個局讓我們鑽出來?”皮茨頓一下子想到了一種可駭的能夠,這是他作為一名國際投機商所特有的敏感。
辛金隆說了,現在上麵省裡的修建公司都嚴峻貧乏鋼材,有錢都買不到質料,如許的需求是具有剛性的,不會因為鋼材代價的上漲而消逝。那麼淩一平需求做的,就是持續壓貨,等候著代價的持續飆升。
與淩一平一樣,很多正在炒作鋼材的投機商都以各種體例獲得了近似的資訊,表示他們鋼材市場上有多量的潛伏需求。代價還會不竭上漲。這些資訊在投機商之間相互互換著,又強化了他們對於將來代價的信心,從而誘使著他們向著這個大坑持續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