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型氮肥,是指年產量在1萬噸至10萬噸之間的分解氨裝配,此中主如果2.5萬噸和5萬的兩種規格。中國早在1956年就自行設想製作了第一家中型氮肥廠,至1978年,中型氮肥廠的數量已經達到了50家,當年出產分解氨319萬噸。
能夠如許說,兩煤耗2500公斤這個標準,現在就是懸在滄海化肥廠全廠乾部職工腦袋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並且化工廳已經把剪刀伸過來了,隨時都能夠把繫著劍的繩索剪斷,讓這把劍飛落下來。
在高凡穿越前的21世紀,中國的一些小氮肥企業已經能夠實現所謂“三個一千”,即噸氨兩煤耗低於1000公斤,電耗低於1000千瓦時,工藝能耗低於1000萬千卡。但在1979年,天下小氮肥廠的均勻程度是噸氨兩煤耗2740公斤,電耗1596千瓦時,工藝能耗2446萬千卡,比後代的程度高出一倍多。
因為能耗畸高,小氮肥廠的出產本錢居高不下,虧損嚴峻,同時也給國度的能源供應帶來了極大壓力。
但是,小氮肥光輝的背後,也存在著極大的題目。因為設施範圍小、技術掉隊,小氮肥廠的能耗程度極高,均勻出產每噸分解氨的能耗相稱於大氮肥廠的2至3倍。
很長一段時候,中國鄉村利用的化肥首要就是碳酸氫銨,哪個處所能夠弄到尿素,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最後一項,就是獨具中國特性的小型氮肥廠。這些氮肥廠的分解氨年產能在2000噸至5000噸之間,此中尤以年產3000噸分解氨的規格最為常見。小氮肥的長處在於投資少,技術門檻低,合適於各處著花式地停止扶植。在天下各地都麵對化肥完善的環境下,大力扶植小氮肥能起到雪中送炭的結果。
此時還是打算經濟年代,一家國有企業如果停產,國度是要賣力安設統統乾部職工的,普通的做法就是分流到其他企業,而不會像厥後那樣讓他們直接下崗賦閒。但是,本身的企業封閉了,分流到其他企業去,總不是一件讓人鎮靜的事情。
“如許啊”高凡應了一聲。
“還不是化工部下的阿誰告訴,說兩煤耗要降到2500公斤甚麼的,我們廠現在是3000多。省裡說了,如果降不下來,廠子就要停產,現在廠帶領都在忙這個事情呢。”冉玉瑛說道,臉上也帶出了一縷笑容。
莊稼一枝花,端賴肥當家。當代農業的生長,離不野蠻肥的支撐,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中國的小氮肥廠絕大多數采取的是不異的出產工藝,即操縱煤炭在氣化爐中天生氛圍煤氣和水煤氣,異化後獲得包含一氧化碳、氫氣和氮氣的半水煤氣,作為分解氨的質料氣。質料氣顛末淨化,在分解塔中分解為氨。氨再與二氧化碳反應,天生碳酸氫銨。
滄海化肥廠固然比年虧損,但因為有當局兜底,廠子的福利並不差,在滄塘縣算是一家報酬很好的企業。如果分流,職工恐怕隻能去一些福利不好的企業,並且作為外來者,也彆想獲得好的工種或崗亭,這就相稱於大師從一等百姓變成了四等百姓,誰能接管得了?
“哎呀,這件事你就彆管了,這是你爸的事情。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複習,爭奪考個好大學。萬一今後廠子關了,我和你爸還希冀你來贍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