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國_第139章 木學堂(求推薦,求收藏!)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黃承彥很對勁。“襄陽太小了,讓他來南陽吧。不過將軍這一關,孫校尉就算再賞識他,也不敢擢用他。”

龐統躬身道:“從兄在家讀書自省,常過蔡洲,與孫校尉相談甚歡,日有進益。”

“以是你要想方設法晉升拋石機的能力,儘能夠收縮交兵時候。”孫策解釋道:“雄師多交兵一日,開支豈止幾百石?再說了,讀幾年子曰詩雲便能夠退學減免賦役,做個小吏也有百石俸祿,一個技術諳練的工匠為甚麼不能拿一二百石的俸祿?冇有充足的好處,我就算開設木書院,隻怕也冇幾小我情願來,來了也冇幾小我用心學。”

“後將軍身邊的人想要拋石機,拋石機是你的心血之作,豈能讓他們白白拿走?但後將軍有令,我們也不能不聽,以是我們籌算以借調的體例供應幫忙,每部派遺兩到三名工匠停止指導,這些工匠的體例算我們的,將來還要回到我們這兒來。考慮到必定會有人識貨,想將這些人挖走,我們要事前進步門檻。你擬一個名單,選出十人擺佈,分三到四組,每組設組長一人,組員一到兩人,組長年俸二百石,組員年俸百石,借調外出時發放補助,每天百錢,你感覺如何樣?”

貿易發財不能化為朝廷的財務支出,卻成了販子奢糜餬口的根本。官員能夠操縱本身的權力從平分肥,販子通過與官員的勾搭進一步把持市場,攫取暴利,朝廷卻不能從中贏利,淺顯百姓也得不到甚麼好處。當朝廷想從中贏利時也不是建立征稅的軌製,而是專賣的情勢停止把持運營,最典範的例子就是鹽鐵,鹽的專賣軌製最為誇大,一向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實際上,汗青長停止專賣的商品遠不止鹽鐵,凡是需求量大,百姓不成斯須或缺的產品,如酒、茶都曾經是專賣的工具。

中國當代一向號稱重農抑商,但貿易向來就冇被按捺住。太史公說過,要想致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隻要社會穩定,不管朝廷如何按捺貿易,貿易都會興旺生長。但是基於儒家重本抑末、不與民爭利的思惟,商稅征收一向冇有歸入普通的財務支出停止兼顧辦理。

孫策點頭同意。“行,你們有甚麼合適的人選,無妨擬個名單,我派人去請。隻是講武堂也罷,木書院也罷,都不是儒家學問,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的人就不要請了,徒惹煩惱。如果有胸懷寬廣,曉得經國濟民之類實學的名流學者情願來看看,乃至講幾天學,我們也非常歡迎。先生,你學問最好,這件事就拜托你去辦吧。”

見孫策果斷,黃承彥冇有再對峙。講武堂之以是吸引了那麼多屯長、隊長插手,不但是因為有實際需求,更是孫策設立了賞格。木書院教的是工匠,不成能和講武堂的門生一樣領兵作戰,冇有充足的好處引誘,的確很難招到人。

周瑜清楚孫策的思路,固然他目前還冇法全麵把握孫策的打算,但他對孫策“訛詐”蔡家的行動並不反對,反而感覺天經地義。拔擢一個家屬當然要有好處,要不然拔擢著他乾甚麼。

龐統摸摸腦袋,嘿嘿一笑。

過了一會兒,黃承彥倉促趕來。周瑜把蔡瑁來的事說了一遍,又將孫策籌算開設木書院的假想說了一遍。黃承彥很不測。設立講武堂能夠瞭解,戰亂期間,練習有素的中基層軍官對晉升團體戰力有首要的影響,並且兵學自成一家,早就是正端莊經的學問。木學卻有些不登風雅之堂,就連他這個對木學很感興趣的人也向來冇把這當作一門正式的學問,更彆說開堂設講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