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君如此,於國度也是如此,事無大小的背後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損,法家以編伍之法勒民,嘉獎耕戰,亦出於此。其善在於能儘天下之力,併力所向,不遺一人,以是秦之民雖未幾於六國,而秦能滅六國。其惡則在於竭澤而漁,民不聊生。大爭之世,尚可勉強為之,六國既滅,又南討越,北征胡,比年不休,天下苦秦,以是陳勝才氣揭杆而起,登高一呼,而強秦土崩崩潰。”
巧得很,他也是法家,喜好事必躬親。
不過他並不在乎這些。不管朝廷承認不承認,南陽都是他的,冇人能搶走。對於聖旨,現在就是取有精華,棄其糟粕。將軍印綬收下,該占的持續占著,派兵去長安,聽曹操節製?的確是個笑話。那部下敗將做了鎮東將軍,老子纔是雜號將軍,還要聽他節製?瞎了你的狗眼。
在桓典、丁衝等人的運作下,王允拜孫堅為征東將軍,領豫州牧,由太尉朱儁節製。孫策為討逆將軍,周瑜為建威將軍,統兵西行入長安,拱衛天子,歸曹操節製。
張紘伸手指指北麵。“大澤鄉離此也不遠。以史為鑒,豈是一句空言哉?”
有幾個長年事情到深夜的人會將精力華侈在女人身上。
因為袁術生父袁逢、長兄袁基已死,追認袁術嗣袁逢之安國亭侯爵,增邑三百戶,以示慰勉。袁術已死,諡曰宣武,由其子袁耀嗣爵。
將張紘迎回大營的路上,孫策第一時候將這個動靜通報給張紘,既是表示信賴,也是口試。張紘考他,他也要考考張紘,禮尚來往嘛。他曉得張紘是人才,並且忠心無虞,但汗青記錄畢竟大略,隻能看到他提示孫策謹慎、勸止孫權突陣、建議孫權定都秣陵這幾件事,他臨終前給孫權的手劄也可見他深諳君臣相處之道,能夠想見他不是張昭那種名流,但既然要做君臣,多體味一些老是好的。
郭嘉收到動靜,顛末一番辯論和博弈,天子同意了王允的建議,誇獎軍功,拜曹操為鎮東將軍,仍領司隸校尉,主持長安軍事,招募流民為兵。遷征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拜馬騰為征西將軍,駐郿縣。韓遂為鎮西將軍,駐武功。二人皆歸皇甫嵩節製。
郭嘉笑嘻嘻地拱拱手。“先生謬讚,不敢當。我在將軍身邊做一些瑣事,偶爾查漏補闕,冇甚麼大用。”
孫策腦中靈光一閃,一下子瞭解了張紘的意義。
郭嘉臉上的笑容垂垂淡去,隨即再次拱手,不再有一絲輕浮。“先生所言,句句中的。”
明顯,孫策的悟性也很高。
對於一個男人來講,三十到四十歲是生命力最暢旺的時候,受點累也看不出來,一旦過了四十,安康狀況就會凸顯,如果不加以重視,常常會英年早逝。秦始皇如此,麵前的郭嘉也是如此,他死的時候還不敷四十。之前他一向覺得郭嘉早夭是因為天賦不敷,現在想想,事情量太大也是一個不成忽視的身分。他方纔把握豫州,細作步隊也不過百餘人,郭嘉已經忙得很少有普通歇息的時候了。
“春秋以降,儒法接踵開宗立派,秦國以法強國,一統天下,法家至於鼎盛。但是不過戔戔十餘年,秦朝便土崩崩潰,何也?”
秦始皇五十歲就死了,以天子而言,他的壽命不算長。這實在是很不普通的征象。
“如果你冇甚麼大用,卻能擔負軍祭酒,那我就要思疑將軍的用人了。”張紘開了個打趣,和緩了一下氛圍。“凡是斷案,一要曉得情麵,探知真偽;二要精於勘查,訪問四鄰。長於斷案者少,能斷案數十年而無誤者更是罕見,毫不但僅是曉得律令便能夠的。陽翟郭家以小杜律傳家,你幼承家學,必定精於測度民氣,又善於彙集資訊,能從蛛絲馬跡中窺透本相,安排細作刺探動靜應當是你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