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百感交集。
他用腳指頭都能猜出來記者們會如何寫他們這群差人。
金盞花滅亡遊戲。
視頻最後,她在絕壁之上,一躍而下。
不是遊戲,是純真的凶殺案,死者也不會在手腕上刻金盞花,而是在案發明場,每個死者的手邊都會放一支金盞花。
“老子當新兵蛋子的時候,可不蠢。”
他設想的勳章冇了,案件畫的句號也不美滿,刑警形象在媒體眼中更是一落千丈。
真凶——一個高高胖胖滿臉斑點的中年女人,錄下了視頻,報告她在這兩年裡為甚麼要製造金盞花連環殺人案。
“一晃兒十年了啊。”
私聯媒體是要挨處罰的。
他們是如何想通的呢。
鬱臨回想到這兒,深吸了兩口煙,順著車窗拋棄菸蒂。
死者十三人,凶手十三人。
“這幫人的鼻子真是比狗都靈啊!聞著味兒就來了。”
收集上活在玻璃樽裡的人們,被真凶的聲淚俱下和他殺賠罪,打動得一塌胡塗。
縱觀那兩年,他獨一悔怨的隻要一件事,也是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家暴、誘姦、拐賣、虐童、騙保……
凶手們的共同點是,他們在某一天,俄然想通了,與其備受屈辱的活著,不如抨擊讓他們備受屈辱的人。
第一次被訊息報導社會皆知的時候,是在十年前。
他把本身製定的子虛的抓捕計劃流露給了媒體,想著借媒體之口,倒逼真凶,讓她焦急,讓她自漏馬腳,他再用隻要隊裡曉得的,真正的抓捕打算,抓人。
鬱臨輕聲唸叨了一句。
他還是風俗這麼叫。
鬱臨嗤笑一聲。
然後,就該像他打算的那樣,他雄赳赳氣昂昂的,把真凶抓捕歸案,把名譽勳章摔在一群醜惡媒體的臉上,給這案子畫上美滿的句號,給他的刑警生涯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她說得字字錐心,句句砭骨。
死者的共同點找到了,他又找了凶手們的共同點。
她哭訴弱者的有力,控告法律的不公。
金盞花,確切代表一小我,還是個女人。
可惜,他低估了阿誰兩年激發了十三起凶殺案的真凶,他還是年青氣盛。
金盞花連環殺人案。
鬱臨開著車,一起上,從他中間顛末的采訪車就不但一台,更彆說他瞄一眼就認出來的記者私家車了,多得一隻手底子數不過來。
為此,不明本相的高層給他狠罵了一頓,連帶著他的隊長一起罵。
——這個設法,是他提出的。
她手不沾血,滿身而退,隻送一支金盞花。
兩年,連續十三起案子中的第一起,家暴案,老婆用便宜的手槍槍殺丈夫。
他嗤之以鼻。
警隊的隊長聽了他的設法,歡暢地拍了他後背好幾下,差點給他拍趴下。
重點不是“連環殺人”,重點是“金盞花”。它是主語,主語背後的人,纔是金盞花連環殺人案的真凶。
他用兩年的時候,十三起案子,頂著社會言論和高層施壓,找到了“金盞花”這個主語背後的真凶。
她他殺了。
金盞花連環殺人案,案件長達兩年,一共案發十三起。死者十三人,凶手十三人。
辦案過程中,按照他的調查,他最早找到死者們的共同點,就是,金盞案裡的每一名死者,都是遊離於律法審判以外,作歹不留證據,完美犯法的該死之人。
隊長正視他,也信賴他的判定。兩年裡,他一個楞頭青漸漸成了破金盞案的主心骨,全隊人纔給他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