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瞿式耜本身接到的聖旨,內容卻很簡樸――催他歸去,商討還都事件。
“王爺,大員乃一偏僻小島,風水不成,水土多病……”
“王爺,末將也以為應當出兵,”
本來,按祖製,這兩個武職實在也冇甚麼大權,平時隻要領兵權而無調兵權,自永樂朝起,真正有戰事需求大將統兵出征時,大多由朝廷臨時委任一名勳爵作為統兵大將軍,得勝回朝後再交回兵權,論功行賞,加官進爵。
兩封下達給鄭勝利和林嘯的聖旨,實在冇甚麼本色性的內容,除了一番慰勉鼓勵之語,不過就是加官進爵。
眾將見主帥主張已定,遂不再剛強己見,禮武鎮陳俸、右前鋒鎮廖敬、親丁鎮郭廷,以及保護右鎮洪承寵等人紛繁表態支撐出兵。
在坐中,施琅是最清楚鄭勝利心機的,火藥包都到手了,如何還能夠不出征?他留在關頭時候發言,就是為了一錘定音。
聖旨共有三道,是彆離給鄭勝利、林嘯和瞿式耜的。
大將馬信揣摩鄭勝利的心機,試圖打個圓場,“末將建議,先派人前去摸索一番,若可取則雄師當即跟進,如果尼德蘭人防備堅毅,則再另做會商……”
“王爺所言在理,”
但是,左都督孫可望背叛身亡後,朝廷甘願將其空置,也並未轉授予晉王李定國,而右都督林嘯,可說是目前獨一的最高武職了。
“眼下雖閩地初定,但匪患嚴峻,民生艱苦,不宜再發精兵出海……”
第四零五章我意已決
自打消五軍都督府以來,官至正一品的左都督和右都督,本是武將的最高職位了,而這兩個職位,已經在客歲彆離授予了秦天孫可望和琴川侯林嘯。
大將陳俸也同意馬信的定見。
或許是廣東的連城璧一向在向朝廷遞送報捷塘報的原因,南寧已經得知廣東和福建全境大抵安定的動靜,是以,永曆天子必須刷一下存在感了。
施琅一竄而起,搶先應道。
不料,那吳豪卻低頭蹙眉,沉吟半晌才躊躇著道,“何況那邊港小灘淺,大船難進,恐……”
本來,雖貴為延平王,偏處一隅的“國姓爺”鄭勝利,其真正的武職也隻是一個都督同知,可眼下,朝廷明知林嘯與鄭勝利合兵一處,卻還要給鄭勝利封一個甚麼招討大將軍,這不是明擺著要鄭勝利與林嘯分庭抗禮麼?
王爺都封出去了很多,國公算甚麼?
當然,現在是非常期間,小朝廷也顧不得那麼多講究了,歸正都是人家的私家武裝,調兵甚麼的也不敢期望,歸正就是求人家賣力麼,如何好聽如何封,以是,爵位能夠封得很高,但大將軍一職卻不能亂弄,以免減輕混亂。
見鄭勝利不語,眾將垂垂的擁戴起來……
六月二十一日,出人料想的,朝廷有聖旨到了。
“好,施琅此言正合我意。”
依依惜彆,送走了瞿式耜和欽差,鄭勝利順勢調集了身邊的一乾將領,商討起了出征之事。
可現在,朝廷進封林嘯為鎮國公,雖仍儲存其討虜大將軍的稱呼,卻並未賜與更高的職位,比如能夠號令天下軍隊的鎮國將軍,反而加封鄭勝利為招討大將軍,這說瞭然甚麼?
“是呀,王爺,”
……
“吳豪,說說你的觀點。”
對於還都之事,鄭勝利自是非常附和的,朝廷回廣東,他便離權力中間更近了一些,不再鞭長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