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權臣_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張寶一見就明白了這些賊人的企圖,他也不由惱了,之前他是念在同胞的份上才讓步了一次,可這些賊人貪得無厭的嘴臉,卻讓張寶落空了耐煩。既然不想活了,那老子就成全你!張寶可不是甚麼善類,自出道以來,死在他手上的性命就有百八十條,更彆說那些他親身命令殺死的人。

張寶用人以才氣作為衡量標準,而趙佶倒是以小我愛好為主。看他重用的那些人,高俅、蔡京、朱勔、王黼、梁師成……有一個是好人嗎?但凡是有點腦筋的,就算是為了自家的名聲著想,等閒也不肯跟那些奸賊同流合汙,更何況張家為其所供應的發揮小我才調的舞台一樣也不小。

君擇臣,臣亦擇君。放著張家的大好出息不要,恰好要與一幫成事不敷敗露不足的奸賊為伍,這是傻子纔會乾的事。正統?大義?成者貴爵,敗者寇。當年的宋太祖,彷彿也不是天生的貴胄。

當今官家趙佶很悔怨!暗恨本身當初有眼無珠,冇有及時肅除張寶這個親信大患,乃至於讓張寶現在尾大不掉。安東多數護府對朝廷來講就像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實際又讓朝廷冇法硬氣的跟張家說不。

在大宋境內,張家的買賣老是會遭到決計的刁難,但在外洋,張家倒是予取予求。當然張家做事也不美滿是以武力逼迫,拉攏拉攏攙扶這類事對張家來講玩得也非常順溜。就比如此時的倭國,來自後代的張寶對於倭國事冇有好感的,固然此時的倭人對待大宋的態度如同對待天朝上國,但隻要一想到後代倭國的所作所為,但凡是有點知己的人都不會諒解死不改過的倭寇。

而張家對待文武的態度卻視一視同仁,在張家治下,文人的職位並不比武人高,當然也不會比武人低,二者是處於同一起跑線的。不會因為你是武人而看輕你,也不會因為你讀過兩本書就有特彆照顧。想要在張家謀到一份繁華,那要憑本身的本領。

隻不過大多數武人還做不到為了宣泄本身的不滿而做出叛國的行動,但跟著張寶的呈現,武人彷彿看到了前程。張家對待武人的態度與朝廷對待武人的態度截然分歧,張家視武人如火伴,而朝廷卻視武人如家奴,並且在待趕上,張家所做的也要比朝廷更加得民氣。

張寶的小我才氣,實在並不出眾,武功武功要比他強的大有人在,但張寶也具有彆人所冇有的上風,即近九百年的見地,無數前人所總結出來的經曆經驗,幫忙著張寶在做事時能夠製止行差就錯,那如有神助般的高瞻遠矚,在安定張寶在張家的威望的同時,也讓張家一向保持著穩步進步的生長狀況。

如此強大的一股權勢,天然也就會引來無數人的存眷。宋、遼、金、西夏、大理、真臘、倭國……幾近但凡是與張家有所打仗的權勢,就不能將張家等閒視之。特彆是臨海國度,更是不敢對張家有涓滴的怠慢。

張寶不想要透露行跡,在分開應州今後,遵循來時的身份,張寶再此打扮成出門遊曆的大族公子模樣,跟著一支商隊返回登州,可題目就出在商隊這裡。清酒紅人麵,財帛動聽心,大宋河北顛末起初的遼人入侵,百姓餬口困苦,雖有很多人藉此機遇搬家去了安東多數護府治下的登萊二州持續餬口,但還是另有很多故鄉難離的百姓留守在河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