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姐兒小時候來過舅家,又隔了幾年再來,便感覺統統都變了,“孃舅家已經比我們家好多了!”
在三家村如許偏僻的處所,並無燈會夜市可逛,鞭炮放過了便回屋裡守歲。家裡點亮了幾盞燈,寧梁喝著酒,於氏說著閒話兒就到了半夜時分。按三家村這邊的民風,這時候家家還要再吃一頓餃子,而十有九家又會做豬肉酸菜餡的餃子,恰是寧家人最愛吃的。
寧家換了傢俱,又重新粉刷了屋子,添置了很多用品,也無怪喜姐又對很多東西都非常地獵奇,最後喜好不已地問大姑,“娘,我們也像孃舅家一樣打臉盆架,再買個新銅盆,配上香肥皂;再打個打扮台,支上一麵大鏡子,放著打扮盒,將金飾、脂粉都放在內裡,還要添個刨花缸……”
固然都是一樣的皮一樣的餡,但是每小我包出來的餃子都是不一樣的,爹包的餃子略大一些,兩角散開,向後仰著,公然像半躺的模樣,而寧婉包的餃子個個端端方正的,兩角向正中包過來,坐得非常整齊,而娘擀好了皮包的幾個餃子又不一樣,肚子大大的像個小瘦子。是以三家村人常會對著餃子說包餃子人的性子,也不是冇有事理的。
爹就對勁地說:“實在我也冇包過餃子,隻是看過彆人包。但是我還是帶著你娘包出來一鍋餃子!”
在喜姐眼裡寧家變了很多,但實在寧婉卻曉得家裡不過量買了些平常用品罷了,不必說與真正繁華的人家冇法比,就是與趙家也差得遠呢。喜姐不過是因為寧家家道本來不如大姑家,現在便感覺不大適應,她又與自家不見外,不然哪能到彆人家裡說出如許的話呢。
大年初二,寧賢和寧清都因為孩子不能返來,隻要兩位姐夫過來拜年,倒是大姑和大姑夫一同來了,又將喜姐兒也帶過來。寧梁和於氏非常歡樂,將家裡好吃的東西一樣樣都拿了出來,又做了豐厚的飯菜。
喜姐搖了點頭,“我們家那邊又冇有山,采不到山貨,那裡有甚麼體例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