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姐就問:“二舅,等再來了秧歌隊,你還多給錢嗎?”
寧婉和喜姐出去時,秧歌隊已經進了村,喇叭嗩呐的聲兒早響了起來,一隊穿紅著綠的人有的戴著大頭娃娃的頭套,有的扮成美女,也有的在身上裝了一個毛驢的頭和尾妝成回孃家的小媳婦,另有扮豬八戒的、踩高蹺的,不一而足,熱熱烈鬨地進了村,從村頭到村尾舞了一回,一處不落。
固然寧婉和喜姐兒在掙錢上麵設法不一樣,但是她們畢竟是親親的表姐妹,爹和大姑又是遠親的姐弟,是以話說過了也冇有人活力,還是還是親密切密地在一處玩耍。
但是寧梁這一次卻說錯了,這一年正月裡三家村來了三支秧歌隊。寧家富了給錢風雅,彆家也比疇昔的日子過得好了,是以也都比疇昔加了錢,另有隻隔著一條山溪的胡家村天然也是一樣的事理,是以便有兩隻秧歌隊特彆到了山裡來扭秧歌。當然寧家還是一樣的賞錢,總不能讓遠道而來的人絕望而歸吧。
寧婉也笑,“再分兩個豬蹄子就好,家裡的四個我還冇空做呢,恰好一起燉上一回。”又想起一個典故,“還是在漢朝,有一小我叫陳平,他在鄉裡主持祭奠,每次分肉都特彆的公允,鄉裡統統人都佩服他,感覺他將來必然會有大出息。厥後他公然當了丞相!”
大姑就對於氏說:“你有婉兒這個丫頭,可真是納福了!”
現在秧歌隊到了三家村,村裡男女長幼哪個不出門去看?
寧婉一貫與大姑豪情好,也捨不得分開,但是她卻不肯去梨樹,“到了開春的時候,我天然跟著爹去看大姑的,現在家裡人少,石頭又太小,我正要幫娘做家事的。”
爹就笑了,“你們都不曉得,你大姑最愛吃蘿蔔油渣餡的餃子!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你奶奶用蘿蔔和油渣包的餃子,你大姑吃得最香。”
村裡的年青人和孩子們直接跟在他們身後轉,喜姐倒是個文靜的,隻拉著寧婉站在家門前看。到了自家門口時,寧梁就拿出一大把銅錢塞給舞在最前麵的一個小醜。
吳夫人見寧婉念信,非常地吃驚,“你識字?”
家裡固然也包過油渣餡的餃子,但是從冇有效蘿蔔和油渣一起包過餃子。第二天一早寧婉起來便熬了一盆油渣,寧梁去地窖裡取了幾個大蘿蔔,大姑和娘也都是無能的人,再加上喜姐兒,大師一會兒就將這蘿蔔油渣餡的餃子包出來煮好了。
大姑帶著喜姐在孃家住了大半個月,於氏和寧婉經心接待,每日不是包餃子就是燉雞煮肉,每日裡又陪著她們說話兒遛彎。先前家裡窮,又常有如許那樣的愁事,就是想如此相聚也難,現在倒是可貴的機遇,大師相處也其樂融融的。
寧梁就也笑了,“你覺得三家村是梨樹村呢?這裡一年隻來一次秧歌隊,從冇有來兩次的。”
給寧家多了,天然就有少的,村裡人天然也有群情的,大師都感覺郭老爺子的心太不正了。恰是農家的閒時,大師無事店主串串西家逛逛,十次裡倒有八次會提到郭老爺子分的肉有多不公道,就是郭家本家的幾戶,也公開如許說。但是郭老爺子畢竟是村裡的長輩,大師也不美意義到他麵前說,但想來他也不會不曉得,隻是裝做不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