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感謝兩位親們的地雷,感謝支撐哈。
佛身也在同一時候展開眼來,正正撞見淨涪本尊的目光,一時也是表情衝動萬分,胸中有無儘豪氣盪漾。
淨涪來不及重視其他,也是雙手在胸前一合,無聲與可壽金剛還了一禮。
十住中的第六住,是名正心住。而要進入這一住境地,顧名思義,便是其心要正,光亮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即使有所陰霾,即使遭受惡境惡緣,其心不動。
對於淨涪而言,這一住實在不難。不過就是因為先前不久纔有所衝破,為了本身修行,為了公道性,他也跟著左天行一道,壓抑了本身的修行進境。而在他為本身修行道途的運營中,除了佛身是按著佛修的門路踏結結實地走以外,淨涪本尊和魔身卻都會有所竄改。
不證真如, 不明賦性, 他修的“我”會是真我麼?
淨涪本尊和佛身不曉得西天極樂淨土那頭的事情,見得魔身拜彆,也冇再在識海天下裡多留,各自轉了歸去。
正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十六法身非相分裡那一首偈言所說的那樣,固執於“色”“音”,畢竟見不得“我”, 證不得真如。鬱於“善我”“惡我”, 必不明何為真如賦性。
淨涪此時也不在乎可壽金剛的態度,他的目光轉過一圈,最後定定地停在他上方的虛空裡,久久冇有行動。
可壽金剛就站在一旁,不做任何提點和扣問,隻看淨涪本身行動。
他的修行入了迷障, 他本身都無從發覺,更彆說景浩界中的大大小小修士們。而景浩界天下以外, 非論是慧真等出身天靜寺的羅漢金剛,還是清慈等出身妙音寺的羅漢金剛,怕也和景浩界裡的那些佛修們一樣胡塗著。
待到三身各自平複了表情後,淨涪本尊轉頭從佛身看到魔身,最後目光停在魔身身上。他神采嚴厲,態度也非常慎重。
這麼一來,今後淨涪再踏入各寺去搜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殘經連帶著告終兩邊因果,就會輕易很多。
直到可壽金剛拿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呈現在他麵前, 他窺破天靜寺一脈和妙音寺一脈真正的分歧以後, 纔算是真正的破開了這一層迷障。
但是當淨涪麵前的迷障破去,他瞥見了更遠處的前路後,倒是真的冇法對世尊的恩典視而不見。
而從這一刻起,淨涪本來獨立在雙身以外的本尊,今後行事就必得往佛身那邊偏一偏。愈乃至,不但單是淨涪本尊,便連魔身,也都會是這般的態度。
淨涪本尊和佛身對視了一眼,又齊齊轉過目光來看著魔身。
淨涪本尊歎了一口氣,展開眼來。那飄在識海天下各處的目光略顯蒼茫,也帶著幾分欣然,但更多的,倒是衝動。
但是,世尊阿彌陀瞥見了,曉得了,卻冇有置之不睬,而是提點了他。
可壽金剛本身揣摩了一會兒,又本身將這些拋到了腦後。
作者有話要說: 各位親們晚安。
淨涪倘若一向遵循本身起初打算的門路修行,一向冇法窺破矇蔽他的迷障,在短時候內實在也不會耽擱他甚麼。真正的風險,也隻會在遠方發作。而當他真正觸碰到那一個完整由他本身堆徹而成的瓶頸的時候,他又該需求破鈔多少時候多少心力,才氣將那一個瓶頸破去,瞥見那在更遠處的風景,誰又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