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記遲疑再三,可木已成舟,他也冇體例,隻能說道:“振宇,這書記的位置遲早都是你的,你千萬不能出甚麼不對啊,叔信賴你一次,你放心大膽地去乾吧。”
存款有了,水泥和瓦也談好了,他把建國叫來,籌議了一下,在村裡找出十幾個有蓋屋子經曆的人,建立了一個羅廟村修建工程隊,由建國擔負隊長,至於采石場那邊的事情就讓赤軍先管著。
謝書記大名謝東寶,和他一樣,當過兵,也是因為在軍隊裡冇有混到提乾的機遇,以是退伍了,回到村裡,接了他一個遠方叔叔的班,從出產隊長一向到現在的下河村書記。
到了插秧的季候,不管是工程隊還是采石場都停下來了,他也帶著民兵隊員下田插秧,誠懇說他插秧的技術真不咋地,插的“五爪秧”在田裡很輕易倒,比起他爹來講,那真是天壤之彆。
工程隊的扶植跟不上采石場的速率,很多采出來的石磚都被閒置在那邊,正巧這時候謝東寶派人來問他,羅廟村的采石場能不能弄出條石,修橋用的條石。
插秧的事情忙完後,一部分持續忙農活,另一部分人就被抽調去了采石場和工程隊,村裡的人都曉得采石場和工程隊是為本身乾活,采出來的石頭也都是給村裡本身家蓋屋子,以是熱忱很高,另有那些先蓋完屋子的,都想著早點把錢給還上。
他拿起信一看,寄信的地點的燕京大學,想來這封信是王靈芝寄給他的,他出了隊部,找了個冇人的處所,迫不及待地翻開信,看看內裡都寫了些甚麼。
這個蓋屋子的挨次是抽簽決定的,以是大師都冇有貳言,第二天他就讓建國去縣城拉水泥,拉來了水泥又去下河村拉瓦,東西到齊以後,就開端蓋屋子了,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他一向信奉這個真諦。
不過對於羅振宇來講有好事也有功德,那就是他在村裡的威望建立起來了,特彆是他丟棄兩家人的積怨,一心為村民辦實事的態度,博得了大師的分歧承認,特彆是博得了王家人的佩服,就連四眼王管帳現在也不跟他唱反調了,因為王家人確切得了好處。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頓時就有第二個,趁著還冇到插秧的季候,他讓工程隊又陸連續續蓋了兩棟屋子,一棟是三間大瓦房,是王宏偉家的,他和他大哥都結婚了,可一向冇分炊,就是因為冇有屋子住。
這倒是不奇特,這年初,不管哪個村都另有宗族乾係的影響,本身人統統都好說,可如果外人,那就不一樣了,下河村是如許,羅廟村也是如許。
另有一棟也是給王家人的,連續蓋了三棟屋子都是王家人,這時候,有些姓羅的老輩子坐不住了,親身找到了老書記告狀,讓老書記管束一下他這個小年青,老書記語重心長地給這些人做了事情,總算是把這些人勸歸去了。
兩間瓦房蓋下來,不算野生和石磚,單算瓦和水泥的話,也就一百五十塊錢擺佈,算上石磚的代價,差未幾四百塊的模樣,這個代價讓很多村民都有些躍躍欲試。
用了一個月的時候,兩間大瓦房蓋好了,石磚,青瓦,看起來亮堂堂的,村裡人都爭相去看,特彆是地上也鋪了石板,屋子裡窗明幾淨,地上也很潔淨,看得來人戀慕不已。
他一門心機在工程隊和采石場忙活,乾勁實足,這一天去隊部找老書記,老書記遞給他一封信,說是公社送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