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故裡人展開大範圍的除水害、興水利的治水活動。五十餘年的治水過程,故裡根基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三大水利工程體係,修成了密如蛛網的排溝渠道,故裡今後免除了水患之災,成為鄂中地區馳名的“魚米之鄉”.
通暢河是故裡一條年代已久的河,成河於清康熙年間,為地區最長的一條內河。我家就在通暢河岸邊住,堤壩邊有三處深潭,為河堤潰口打擊而成。上世紀6、七十年代,故裡的環境美好,河水清清。春日裡,通暢河道水潺潺,一泓碧水,兩岸翠綠;夏季裡,潭中的荷花三窩兩塊,暗香四溢;春季裡,河水津潤的廣漠郊野,閃現出五顏六色,高粱紅了,棉斑白了,稻穀黃了;夏季裡,河邊密密匝匝的蘆葦中的野鳥七嘴八舌,飛來飛去,棲息之所九變十化。夜晚,月光照在波紋細碎河麵上,像給水麵鋪上了一層閃閃發亮的碎銀,劃子悄悄地停靠在河岸邊,此情此景是那麼的和順,那麼的安好。
故裡梅雨季候的雨水是眾多的,並且眾多成災。趕上大澇之年,內澇內亂,因為陣勢低窪,故裡的地盤,的確就成了汪洋一片。漢江水陡漲,澎湃而來,故裡也成了分蓄洪區。莊稼被淹,房屋傾圮,大水把村莊圍成了孤島,大疫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故裡人在治水中也有了“水”的脾氣,他們照顧大師,舍小家,與水抗爭,不平不饒,可歌可泣。碰上澇年,常常是靠糠菜紅薯充饑,螺螄河蚌充饑。
當時,蝦肥螺密,孩子們在河水裡玩耍,能捉到肥大的螃蟹,在湖區的蘆葦林裡摘粽葉,能撿到野鴨蛋。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潔淨澈底。水牛躺在河裡,把全部身子埋在了水中,隻暴露一個頭在水麵上透氣;燕子飛來飛去,還不時地用翅膀拍打著水,唧唧地叫個不斷;捕魚的鸕鶿鑽出水麵,喉嚨裡塞滿了魚。統統美不堪收,讓人彷彿走進畫卷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