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籍中最早關於樓蘭王國的詳細記錄,見於《史記·大宛傳記》。按照記錄,樓蘭是一個西域小國,建國於鹽澤邊上,有城郭,但是“兵弱易去”。這裡的“鹽澤”,指的是羅布泊。到漢朝史學家班固撰寫《漢書》時,樓蘭王國有1570戶人家,共14100口人,都城名“打泥”。《漢書》進一步先容了樓蘭的生態環境:“地沙鹵少田,寄田仰穀分國。國出玉,多葭葦(蘆葦)、枝柳(紅柳)、胡桐家胡楊)、白草(芨芨)。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土。它在公元前176年之前建國、公元630年滅亡外遷,有800多年汗青。它東起古陽關四周、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抱著清澈的河道,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富強的胡楊林裡打獵,人們沐浴著大天然的恩賜。據酈道元《水經注》記錄,東漢今後,因為當時塔裡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峻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調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日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減緩了樓蘭缺水窘境。但在此以後,固然樓蘭報酬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儘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終究還是因斷水而燒燬了。
1895年2月,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克裡雅河穿越塔克拉瑪兵戈壁,達到羅布泊地區,沿途停止了艱苦但是極富收成的地質學、生物學和當代文物遺址的考查,開端摸清了塔克拉瑪兵戈壁中首要當代遺址的大抵環境。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查了羅布泊,發明中國輿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弊端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波紋,野鳥成群,現在卻成了一片荒涼、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挪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輿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處所。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儘艱钜險阻達到了羅布荒涼。他們不測埠看到了一些近似燒燬的城牆的陳跡,無所諱飾地暴露於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白叟的指引下,證明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落。
中國魏晉及前涼期間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粹者停止了調查和發掘。
現在,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固然顛末曆代不應期間的補修,但仍然從它身上能夠看出最早漢朝修建的氣勢。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修建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廣大。20世紀初,斯文。赫定就是在東麵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柬。從三間房西配房殘存的大木框架猜測,這裡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地點地。持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擺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修建也是比較場麵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麵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按照出土文書猜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佈局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