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在坡前立有“長阪雄風”的石碑,供人憑弔。
時秋末冬初,冷風徹骨;傍晚將近,哭聲遍野。至四更時分,隻聽得西北喊聲震地而來。玄德大驚,急上馬引本部精兵二千餘人迎敵。曹兵掩至,勢不成當。玄德死戰。正在危迫之際,幸得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文聘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另有何臉孔見人!”文聘羞慚滿麵,引兵自投東北去了。張飛保著玄德,且戰且走。奔至天明,聞喊聲垂垂遠去,玄德方纔歇馬。看部下隨行人,止有百餘騎;百姓、長幼並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一乾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長幼,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正淒惶時,忽見糜芳麵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儘,或者反投曹操,以圖繁華耳!”玄德曰:“子龍從我於磨難,心如鐵石,非繁華所能擺盪也。”糜芳曰:“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曰:“待我親身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玄德曰:“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醜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變亂。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張飛那邊肯聽,引二十餘騎,至長阪橋。見橋東有一帶樹木,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餘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來往馳騁,衝起灰塵,覺得疑兵。飛卻親身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
先人有詩讚之曰:
本日
古書中的阪、阪同字,阪高即長阪或又稱長板,泛指山坡。“坡者為阪。一曰
趙雲當下殺透重圍,已離大陣,血滿征袍。正行間,山坡下又撞出兩枝軍,乃夏侯惇部將鐘縉、鐘紳兄弟二人,一個使大斧,一個使畫戟,大喝:“趙雲快上馬受縛!”恰是:
百科名片
長板坡
當時趙雲傳聞“演了一場單騎救主的戲”:
張郃見了,大驚而退。趙雲縱馬正走,背後忽有二將大呼:“趙雲休走!”前麵又有二將,使兩般軍火,截住來路:前麵趕的是馬延、張□,前麵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降落將。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
編輯本段
“才離虎窟愈生去,又遇龍潭鼓浪來。畢竟子龍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化。
《中國汗青地名辭典》:長阪,彆名,在今湖北省當陽市西南。《舊唐書》長林縣條說:“晉分編縣置長林縣,以其有櫟林,長坡故也。”長林縣的縣名,係取長阪之“長”,櫟林之“林”。《荊門州誌》記:晉於編縣故城設長林縣,並置武寧郡於編縣故城,長林縣與武寧郡俱立。昔日武寧郡至樂鄉關(現鐘祥市雙河鎮)八十裡中,拱木修竹,隱天蔽日,長林蓋以此名。《後漢書--劉聖公傳》:櫟林長阪在縣(今當陽縣)東北一百四十裡。潘新藻曰:長阪即張翼德橫矛處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自襄陽追擊劉備,張飛與趙雲拒曹於此,歸納的“劉玄德攜民渡漢,趙子龍單騎救主”與“張翼德大鬨長阪橋”的故事就產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