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_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一一 大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如何了?”董策問道。

“好吧,先不說這個,放過你了。”

董策心中一動,他平日也常看邸報,加上有宿世的汗青沉澱,實在對這段汗青是很體味的,但是如果能聽局中人好生的說一番,天然又是完整分歧的一種味道。

而在如許的大荒之年,明廷不但不加施助,反而“加上以誅求,重之以供應,責之以兵糧、東西、米豆、芻茭,悉索敝賦以應河北之求。並且正賦以外,有加派焉,並且儘追數年之舊逋,並且先編三分之預征,並且連索久逋分外荒廢之計祿。……舊額未完,新餉已催;新征甫畢,舊逋又下;額內難緩,分外複急。村無吠犬,尚敲催呼之門;樹有啼鵑,儘灑鞭樸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火食;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觸耳有風鶴之聲,滿目皆荒慘之色。欲使窮民之不化而為盜不成得也,欲使奸民之不望賊而附不成得也……。”

河南一地,從賊者不知凡幾。反賊進入河南今後,兵分兩路,橫行狼、一鬥穀、掃地王、滿天星等八營部眾十餘萬西入武關,山陽、鎮安、商南同日淪陷。接著北上雒南,向陝西佈政使司西安府挺進。對剿匪負有重擔的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大為震驚,趕緊檄調郃陽,韓城駐軍迎頭堵截。這路叛逆兵遂掉頭南下,於崇禎七年正月十五日霸占洵陽、紫陽,平利、白河也接踵被霸占。洪承疇雄師趕到時,此路義兵已南下四川。

河南早就是饑民各處,流寇四起,而闖賊獻賊這些反賊一進入河南,立即就獲得了全部中原大地的蜂起呼應。大量的流民流寇插手反賊當中,使得反賊在崇禎五年六年幾次官兵大的圍殲中喪失的力量重新彌補返來,並且獲得了極大的增加。

崇禎六年底,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在《中原生靈疏》中言道:崇禎3、4、5、六年,比年大旱,“秋既無收,麥又難種。野無青草,十室九空。因而有鬥米值銀五錢者,有事情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樹葉充饑者,有夫棄其妻、母棄其子者,有賣一後代不夠數餐者,有自縊空林、甘填水溝者,有餓死路側者,有鶉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而斃者,有泥門擔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殘食者。”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