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有把槍_第三百四十九章 兵臨城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明軍開端向歐洲大陸挺進,在西伯利亞連連慘敗的俄國軍隊,皆望風而降,從基輔到莫斯科,從烏拉爾山到喀山,從車裡雅賓斯克到伏爾加格勒,到處都遍及身穿紅色鴛鴦戰襖的明軍身影,在明軍身後,還稀有十萬名從遼東,山西,甘肅遷徙而來的大明百姓。

救兵連續進入俄羅斯境內,他們身上掛滿了沿途擄掠到的財物、食品,另有禦寒的衣物,這群十七世紀的十字軍,和三百多年前他們祖輩們一樣,開端了一場必定悲慘結局的遠征之旅。

彼得大帝對如許的成果表示對勁,他當然曉得英國人情願幫他,和基督教義冇一毛錢乾係,攪屎棍隻是但願歐洲大陸更亂一點,更亂一點,並且現在看來,英國人的打算已經達到了。既然英國人想攪,那就好好攪吧,彼得大帝乃至想威脅西邊那些親戚,威脅他們,如果不調派援兵援助俄羅斯,他們便將這些蠻橫的東方人放疇昔,讓他們去巴黎,去維也納,去柏林,讓他們去那裡見地上帝的神蹟。

烏拉爾這個名字,源自本地土著巴什基爾人的說話,意為“險惡的山”或是“壞山”。

崇禎三十二年蒲月,明軍第八軍團主力到達烏拉爾山,敏捷擊潰烏拉爾山東側的哥薩克馬隊,一千多名哥薩克馬隊被全殲,一千多顆人頭被硝好,連夜送往寧古塔,寧古塔已經築起了一座陰沉可怖的京觀,跟著明軍不竭斬獲,京觀高度逐步增高,蔚為壯觀。

此地池沼密佈,不適應大範圍放牧,常常會有牧民和馬匹走失,很多處所被以為是生命禁區,時候長了天然獲得這個惡名。

幸虧崇禎天子對這些科學並不感冒,他獨一體貼的是,大明軍隊何時才氣將紅色戰旗插到歐洲,如果能完整擊敗歐羅巴,全麵把握這顆星球。

在冗長的地質史上,烏拉爾山地區本來曾是一個大地槽,當時的歐亞陸地是被大地槽分開開的。到距今約2.8億年的石炭紀末期今後,顛末翻天覆地的地殼活動,大地槽演變成山脈,然後又幾近被風化腐蝕所夷平,最後又垂直隆起成為歐亞大陸之間的界山。

在正麵,彼得大帝集合俄國精銳,連同這批十字軍,總計二十萬人,號稱百萬,在烏拉爾山西側構建防備陣地,籌辦與明軍決一死戰。

彼得大帝固然繼位不久,精確來講不超越兩年,在莫斯科城中資格尚淺,不過他也冇籌算坐以待斃,這位俄羅斯大帝早做好了和明國決一死戰的籌辦。

第八軍團長途奔襲到手後,未作休整,便翻越烏拉爾山持續向西打擊。

英國承諾三千多名雇傭兵前去歐洲大陸,以上帝之名,對抗異教徒,挽救那些刻苦受難的教徒們。幾位布羽士帶著雇傭兵,實在也就是幾千個孤兒和少年度過英吉利海峽,艱钜向東進發,他們扛著十字軍大旗,一邊進步,一邊唱著讚歌,沿途所過,強行乞討,彼得大帝對這支雇傭軍無可何如,食之有趣棄之可惜,好歹也算是英國皇室對俄羅斯人的支撐。不過沿線國度對這群乞丐軍恨之入骨,他們所到之處,不但以上帝之名強行捐獻,並且在他們影響下,法國、普魯士、奧天時等國度的流民也開端蠢蠢欲動,一些人已經插手這場17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中,到崇禎三十七年年底,這支行軍遲緩的雄師終究到達頓河,間隔烏拉爾山已經不敷五百裡,他們的人數也狠惡收縮到了三十萬人。當然,死在路途上的人也有十多萬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