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當皇帝_第22章 天下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想來,這個金陵大書院,恰是天子燒的第四把火。

“本日所議,朕已經讓起居官們籌辦了記要,給諸卿做個備忘錄。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朝廷之事,諸卿都竭力而為吧。”

“陛下,那些個武學的舍人如何安設?”

迎著大臣們的目光,趙竑哈哈一笑。

趙竑冷聲說了出來。

其他幾位大臣,目光一起投在了天子身上。

宋朝“冗官”之害,恩蔭入仕就是禍首禍首。恩蔭入仕的人數兩倍於科舉取士的人數,給國度形成了龐大的財務承擔,也根絕了社會精英的升遷之路,國度取才之路,被無情堵塞。

南宋武學則是減了一半還多,到了宋寧宗期間,武門生更是隻要二三十人,名存實亡。

既然如此,不如挑選南京,最起碼向北推動五百裡,長江隔絕,冇有人反對。

“陛下聖明。臣遵旨!”

薛極看著真德秀,悄悄點頭。

“陛下真要在金陵創辦講武堂?”

至於“渣滓”一詞,恐怕就是“窩囊廢”、“冇用的東西”之類的意義吧。

趙竑考慮了一下,還是決定像後代的大學一樣,對金陵大書院免費上學。

薛極欣喜非常,不厭其煩地問了起來。

如果一向站著,估計這會已經是腰痠背痛,昏昏欲睡了。

四大臣一起施禮謝恩,悄悄叫苦。

趙竑慎重其事,宣繒從速領旨稱是。

軍火司正在大肆鍛造火器,以便配置軍中。火器的練習,也是講武堂練習的底子。趙竑天然會把火器練習,作為講武堂的重中之重科目。

先帝駕崩,新皇即位,恩蔭入仕的奏摺接踵而來,有些是支屬門客,有些還是未成年,數量竟達數百人,實在讓趙竑心驚。

真德秀微微難堪,跟著昂頭挺胸,非常不屑。

薛極不緊不慢,冷風吹過來,讓他被汗浸濕的後背涼颼颼的。

“官家明顯已經排了魏了翁去金陵辦理講武堂之事,明天還說要議議,也隻是知會你我一聲。”

北宋的武學為兩百人,分為上舍人、中舍人和下舍人,上舍人三十人,中舍人七十人,下舍人一百人,修學三年。

“臨安城的勳貴後輩,春秋從十二歲起,三十歲以下。情願去講武堂的,朝廷也支撐。那些不肯意去金陵書院,也不肯意去講武堂的,朝廷也不勉強。”

真德秀眼裡也有些悵惘。

講武堂籌辦倒簡樸,不過是擴大了範圍的武學罷了。但講武堂如果免費,估計傷了學員們的報國之心。

“陛下的意義,是講武堂和練兵都要放在江南東路?”

“武學諭搬往金陵,和講武堂融為一體,舍人當然一起前去金陵。詳細事情,讓魏了翁這個兵部侍郎去辦。正都雅看,這些舍人和教諭們是不是可堪重用?”

“不錯,就是金陵!”

一人得道,雞犬昇天。他們把大宋朝廷當作了甚麼,他們能夠肆意打劫的後花圃嗎?

“當然!彆的,為了不要大興土木,破鈔民脂民膏,把金陵的行宮清算一下,就作為講武堂的講學之所。記著,給朕在內裡留個房間,作為朕去講武堂的下榻之處!”

創辦講武堂,也反麵參政大臣們說一聲,就如許決定,置他們於何地。

看來,創辦講武堂,纔是天子要燒的第三把火。

宋室南渡以後,在臨安府修建武學。武學的退學者,一是皇宮中的東頭供奉官,擺佈班殿直、殿前承旨等,第二種就是朝廷官員保舉的末等小官以及文武大臣的子孫後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