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慮到文臣宗澤平生兵馬倥傯,最後病逝在了抗金的疆場上,最多算是個半文半武。如許算來,武臣的分量,已經在文臣之上了。
昭勳閣門口,執勤的衛士披甲荷槍,肅但是立,為昭勳閣增加了幾分莊嚴持重。而“製止鼓譟”、“保持溫馨”的提示牌也讓觀客輕聲細語,端方了很多。
“這是本朝天子對嶽飛的評價。我大宋天子對嶽飛,也是由衷的佩服。”
這天然是北宋名將,麵具戰神狄青了。
閣樓中,一張畫像前,講授職員侃侃而談,恰是被天子追諡為“武忠”的一代名將、民族豪傑嶽父。
這些放肆放肆的軍官,連宋高宗趙構都敢怒斥,但是比他英勇和激進多了。
大宋尚武蔚然成風,甲士職位超然,即便是這些凶強俠氣、輕視士大夫的豪放不羈之徒,也不敢在甲士麵前炸刺作妖。
“朕觀自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誌,則金仇可複,宋恥可雪;檜得誌,則飛有死罷了……”
世人都是點頭稱是。能讓向士璧這個狂民氣服口服,可見大宋天子的魅力。
之所覺得二十八位功臣,已有畫像的文武大臣共十五位,文八武七,且都是前朝的風雲人物,名單世人也已經曉得。
李繼隆攻滅南唐、北漢,數次擊敗遼軍,唐河、徐河之戰大敗遼軍,使宋遼戰役情勢為之一振。破西夏李繼遷,擒李繼捧。澶淵之戰時擊退遼軍。獲贈中書令,諡號“忠武”。
“……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範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製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儘行其言。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誌,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前人哉!”
“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裡長城!”高宗忍自棄此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嶽武穆生不逢時,可惜啊!他如果生在現在這個年代,定然受我大宋天子重用,大展拳腳,開疆拓土,或許北地已經被光複了。”
李繼隆善於騎射,智謀過人,交戰南北數十年,為北宋政權立下了赫赫軍功。列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實至名歸。
謬醜,天子對秦檜、張俊、萬俟卨三人的諡號,可謂大快民氣。
聽講的將士們都是幾次點頭,年青的甲士們恭恭敬敬,眼中暴露敬佩之色。
“……合肥包拯者,可謂法律之臣,兒童婦女猶知稱之。然其渾厚忠恕,又其立操行己之本,故雖法律而民不覺得殘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則能夠振紀綱,整民風,其於治道非小補矣。”
“我大宋天子聖明!當年嶽飛北伐,光複鄭州、洛陽等地,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規複中原指日可待。高宗和姦相秦檜一意乞降,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嶽飛與宗子嶽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昏君奸臣,千古奇冤,天日昭昭!”
人言不敷恤:對流言流言無需顧慮。
十五個畫像比例為真人大小,麵北而立,以示尊皇,為昭勳閣二十八功臣中的十五個。
“朕式觀古初,灼見天命。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天變不敷畏,祖宗不敷法,人言不敷恤,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寵以師臣之位,蔚為儒者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