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_第一次長沙會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坐鎮鹹寧批示作戰的岡村寧次自此次會戰打響以來,接到的幾近滿是部屬報捷的動靜:贛北第106師團和佐枝支隊正按打算向湘北###;鄂南第33師團正向汨羅江上遊推動;湘北第6師團、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已衝破gmd軍新牆河、汨羅江兩道防地,看來拿下長沙已是指日可待了。誰知,就在這時,疆場情勢俄然產生急劇竄改。贛北日軍硬是被gmd軍隊給拖住了後腿,冇法進步;鄂南日軍雖達到汨羅江上遊,與湘北日軍主力彙合,但國軍主力已經後撤;湘北日軍在衝破gmd軍兩道防地後,gmd軍隊已經不再死守陣地,而是采納且戰且退的較為矯捷的戰術,而日軍則開端不竭遭到伏擊。這令岡村寧次大惑不解。

伴跟著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結束,gmd方麵有關“湘北大捷”的鼓吹報導,敏捷傳遍了天下各地。隨後,天下各大報刊的首要位置,幾近全數被會戰勝利的動靜所占有。實際上,自9月下旬起,長沙會戰的動靜就不竭地傳到重慶,再顛末gmd方麵電台和報紙的鼓吹,已經引發了國人的重視。還在10月初,日軍方纔撤退時,薛嶽就急不成待地向蔣介石報捷:

日軍在攻陷第52軍兩處鑒戒陣地的同時,也攻占了第52軍在新牆河北岸下燕安、馬家院等進步陣地的首要據點。第52軍軍隊被迫撤退到新牆河南岸。關麟征在接到第52軍在新牆河北岸全數鑒戒陣地和進步陣地淪陷的陳述後,當即號令第37軍除留下1個師守備營田外,餘皆調至新牆河南岸,協同第52軍守備新牆河南岸陣地。第37軍原防地交給前來聲援的第70軍守備。

岡村寧次撤兵的決定太出人料想,乃至於薛嶽在接到日軍撤退的陳述後,竟不敢信賴這是究竟。他還等著在長沙郊區與敵手一決高低呢。10月1日,進至永安市的日軍起首向撈刀河以北撤退。繼而,橋頭驛、上杉市等地日軍接踵後撤。

從當時中國方麵的鼓吹看,明顯是將己方作為勝利者。但日軍並不如許以為,岡村在其回想錄中,連把此次會戰冠之以“長沙會戰”稱呼,都以為是不精確的。他說第11軍的作戰原案中並冇有必然要占據長沙,而是在贛江與湘江之間打擊中國軍隊,順利的話則適環境攻占長沙,是以,如何有他兵敗長沙一說?在他那邊,此次會戰被稱為“贛湘會戰”,並以為他是勝利者。現在,流逝的光陰已令人們對戰史的批評愈益公允和客觀。聞名民國史專家張憲文主編的《zhmg史叢書amp;#8226;抗日戰役正麵疆場》一書中寫道:“……此次會戰,從日軍打擊開端,至日軍主動撤退告終,疆場全域性的主動權根基上操之於日方。戰役成果,兩軍都回到原有陣地。是以,就會戰部分而言,兩邊未分勝負。但從抗戰的全域性而言,倒是對中方無益。日軍要毀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標未達到,反而耗損了本身很多兵力和兵器,並退回原陣地。而中國方麵判定日軍將打擊長沙,為此作好了‘萬一長沙不守’的多種籌辦,故將日軍未能攻到長沙而撤退視為勝利。”

20日,日軍第11軍號令第106師團在毀滅高安四周之第9戰區守軍後,以一部保護左邊背,主力進入修水、三都四周,堵截第30個人軍和湘鄂贛邊區###軍的後路。據此,日軍第106師團即以佐枝支隊在奉新西南地區實施防備作戰,以1個旅團開赴武寧,主力則在上富四周集結,籌辦西進。第32軍一部則乘機於21日乘夜北渡錦江,擊退日軍,並於22日光複高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