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詞·招魂》尾句皆曰“些”,蘇個反。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即梵語“薩冣訶”也。薩音桑葛反,冣無可反,訶從去聲。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
舊傳黃陵二女,堯子舜妃。以二帝化道之盛,始於內室,則二女當具任、姒之德。考其年歳,帝舜陟方之時,二妃之齒已百歳矣。先人詩騷所賦,皆以女子待之,語多瀆慢,皆禮義之罪人也。
都堂及寺觀百官會合坐次,多出臨時。唐之前故事,皆不成考,唯顏真卿與左仆射定襄郡子王郭英又書雲:“宰相、禦史大夫、兩省五品、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仆、少師、保傅、尚書擺佈丞、侍郎自為一行,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來,何嘗參錯。”此亦略見當時故事,今錄於此,以備闕文。
曆代官室中有謻門,蓋取張衡《東京賦》“謻門曲榭”也。說者謂“冰室門”。按《字訓》:“謻,彆也。”《東京賦》但言彆門耳,故以對曲榭,非有定處也。
三司使班在翰林學士之上。舊製,權使即與正同,故三司使結銜皆在官職之上。慶曆中,葉道卿為權三司使,在朝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時移權三司使在職下結銜,遂立翰林學士之下,至今為例。後嘗有人論列,結銜雖還是,而權三司使初除,門取旨,間有敘學士者,然不為定製。
國朝未改官製之前,異姓未有兼中書令者,唯贈官方有之。元豐中,曹郡王以元舅特除兼中書令,下度支給俸。有司言:“自來未有活中書令請受則例。”
先儒以日蝕正陽之月止謂四月,不然也。正、陽乃兩事,正謂四月,陽謂十月。日月陽止是也。《詩》有“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二者,此先王所惡也。蓋四月純陽,不欲為陰所侵;十月純陰,不欲過而乾陽也。
賜“功臣”號,始於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後藩鎮,下至參軍資深者,例賜“功臣”。本朝唯以賜將相。熙寧中,因上天子尊號,宰相率同列麵請三四,上終不允,曰:“徽號正如卿等‘功臣’,何補名實?”是時吳正憲為輔弼,乃請止“功臣”號,從之。自是群臣接踵請罷,遂不復賜。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如人搖櫓,臬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麵窪,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動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麵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1、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短長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已為物,以物為已。不求去礙,而欲見不倒置,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表裡製凡草製除官,自給諫、待製以上,皆有潤筆物。太宗時,立潤筆錢數,降詔刻石於舍人院。每除官,則移文督之。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騶,皆分沾。元豐中,改立官製,表裡製皆有添給,罷潤筆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