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橋到崖山_李璮叛亂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5日,忽必烈任命姚樞為中書左丞。興元府判官費寅因犯法懼誅,而誣告廉希憲、商挺、趙良弼等人在京兆與李璮密通動靜、潛畜異誌。22日,忽必烈召商挺、趙良弼兩人回京自辯。趙良弼哭訴道“二臣忠良,絕無是心。願剖臣心以明之”但忽必烈還是嚴詞責問,乃至說出要把趙良弼的舌頭挖出來的狠話。趙良弼誓死不平,忽必烈這才罷休。又召商挺責問。商挺也至辯白無用,當場便願挺身就戮。商挺被押出後,忽必烈近臣向忽必烈討情,前前後後說出商挺有*功,忽必烈這才覺悟“挺如此有功,猶自言有罪。若此,誰複為聯戮力邪”再射中書右丞納哈代廉希憲為秦蜀行省,詔廉希憲回京自辯。(未完待續)

17日,蒙古鞏昌總使汪惟正在原南宋利州東路的漕司治所利州屯田。

11月10日,丁大全在往廣南東路新州的土牢拘管的路上,船過廣南西路的藤州。廣南西路經略使朱禩孫受賈似道之命,命護送的將官畢遷將丁大全推入水中淹死。

山東東路首府益都府被李璮敏捷攻陷!蒙古宣撫副使王磐單身逃往西邊的濟南府。濟南府也隨即被李璮攻陷!動靜傳到忽必烈那邊,忽必烈急召姚樞問計。姚樞說“使李璮乘我北征之機,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民氣。為上策;與宋連和,負固耐久,數擾北邊,使吾罷於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忽必烈問“今賊將安出”姚樞答“必出下策”

而同時,王文統遣其子王堯與李璮通謀的事情也被揭暴露來。王文統父子皆被正法。忽必烈到現在才追思起竇默當初的諫言“曩言王文統不成用,惟竇漢卿一人。若再有一二人言之,朕寧不之思耶”命令召竇默回京師。

現在的李璮兵變便是當年實施漢人間侯政策的最直接惡果!因大籓後輩儘專兵民大權而產生!最大的權勢李璮已死,那麼現在還剩下那麼多人。該如何辦?為了贖擅殺李璮滅口之罪,也為表示對忽必烈的虔誠,蒙古漢姓的第一大師史天澤就帶頭交出兵權“罷大籓後輩儘專兵民之權,請自臣家始”史家後輩當天交出兵權者就有17人。接著,第二大師張柔、第三大師嚴忠濟、第四大師張榮也紛繁上書,要求交出兵權!忽必烈則表示既往不咎,並寬弘大量的持續把他們當作漢人地主階層的代表。如許做。既收了處所軍閥的兵權,消弭了分裂兵變的隱患;同時也使漢人官僚不疑神疑鬼。保持了蒙漢統治階層結合專政的穩定。

忽必烈任命劉整為成都、潼川路中書省長官。

29日。忽必烈詔諭諸路管民官“毋令軍馬、使臣入州城、材居、鎮市,拓及良民”4月19日,又下詔“行中書省、宣慰司、諸路達魯花赤、管民官。都當勸誘百姓、開墾田士、蒔植桑棗。不得擅興不急之務,妨奪農時”

本月,忽必烈命宗王哈必赤、漢人丞相史天澤前後節製諸道兵馬,安定李璮兵變。史天澤來到濟南府。就對哈必赤說“‘李璮狡計多端、兵馬又精銳,不宜力戰。當深溝高壘。與他相持,日久自斃”除了史家,蒙古漢係中另一家張家也參與了這場平叛。張弘範臨行時,其父張柔劈麵授計“此戰必是圍城之戰。你此去當要求在險地安營,參與圍城。越傷害則越安然”因而張弘範挑選了在城西安營。李璮多次出城突襲蒙古諸將的虎帳,獨不向弘範。隻要一次,李璮以奇兵突襲張弘範的營地,成果遇伏大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