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南都城裡,更是連我們的這位皇上都跑了,東林君子一樣逃得七七八八,隻剩下為師和幾個逃不了的人留著頂缸。並且,南都城裡那些手握兵權的勳貴,比如魏國公、安遠候、隆平候,眼下也都在暗自串連,隻等著崇禎皇爺的兵馬打到城下,就要反戈一擊!麵對此等絕境,另有甚麼體例可想?”
——究竟證明,某些人的接管才氣和神經韌性,永久比很多人設想得更加強大。
“……既然不是澳洲髨賊,那麼莫非是……江北的女真韃虜?”周延儒先是深深地皺起了眉頭,旋即悚但是驚,“……豈可如此?這但是引胡人亂中原啊!你莫非忘了華夷之辨麼?”
另一邊,在西軍的蕪湖大營門外,來自南京的各路秘使倒是絡繹不斷,有想要棄暗投明來談價碼的,有商定裡應外合翻開南都城門的,有投獻產業祈求赦免的,有跟盧象升這位西軍主帥攀親戚談友情的。成果在西軍進抵大勝關之前,盧象升統計了一下,發明統共來了六十三撥使者,送來的金銀更達萬兩之多!
——天子都不要江山,自個兒跑了,他這個首輔還瞎折騰個甚麼呀?
一邊如此說著,周延儒一邊還以不知多少代之前的祖宗周瑜周公瑾自許,拍著掌大聲念著道:“……大江東去,浪淘儘。千古風騷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隻可惜這番打氣底子冇甚麼結果,大夥兒冇感覺這位周首輔是多麼“英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倒是紛繁想起了另一首千古名篇:“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固然此時的南都城,在實際上還處於戒嚴狀況,但不管是衙門的差役還是守城的兵丁,都已經冇心機再去保護治安。乃至另有更夫衙役勾搭匪類,偷偷地到處播散“崇禎皇爺殺出去了”的謊言,企圖掀起混亂,然後趁火打劫——還冇比及西軍打過來,南都城本身就在敏捷地崩壞當中了。
——但是,合法他們細心策劃著如何接引八旗大兵進入江南,並且招攬皋牢此輩為己所用的時候,卻彷彿健忘了早在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蕭衍也曾經向一名北朝的胡人名將,遞出過招攬的橄欖枝。
不過,比擬於怨氣滔天的張溥,他的教員,內閣首輔周延儒倒是心態還算平和,“……唉,都已經到了這等境地,又何必再怨天尤人呢?歸正為師是已經看開了,為師這一輩子,另有甚麼風景的事情冇經曆過的?金榜落款,獨占鼇頭,瓊林宴上坐首席,戴花騎馬禦街前;少年得誌,官運亨通,三十六歲入內閣,三十七歲當首輔,前後兩番宰執天下,即使最後身敗名裂,也已是活得轟轟烈烈,不枉此生了……”
而在南都城外的各處州裡,層出不窮的搶米騷動更是來了個大發作,從鎮江到溧陽,到處烽煙四起。
舉例而言,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江南文士,固然口中把忠君愛國的嘴炮放得山響,實在不過是一群既無忠心又無知己更無節操的無恥之輩。這些人越是體貼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就越是一團糟。
比如說,明末朝廷最大的危急,向來都不是流寇和韃虜,而是財務的停業,而獨一的處理對策就隻要收商稅,此事隻如果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可東林黨人對此就是極力反對,因為如許就會把賦稅征收到了他們本身和幕後金主的頭上,侵害他們的短期收益。是以,哪怕他們明曉得如果不處理財務危急,全部國度就要很快分崩離析,但他們仍然寧肯親手搞垮這個給了他們無數特權與尊榮的國度,也要冒死挖朝廷的牆角,謀取自家的私利,乃至主動地把國度往毀滅的深淵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