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所言,顯奕不敢健忘。”袁熙聞言不由大喜,與周瑜拜彆以後,當下便命下人渡江,快馬奔赴河北,送甄宓於龐山民府上,袁熙信賴,以甄宓仙顏,這龐山民不消多久,便會對其聽之任之,現在甄家一族,多在袁家效力,如有調派,甄宓念及家人安危,又怎敢違逆行事?
(未完待續)
周瑜思考半晌,對袁熙笑道:“先生剛纔所言,乃山民所教?”
周瑜心頭嘲笑,甚麼叫痛恨更深一些?如果江東趁曹操顧此失彼,提早出兵,勝了還好,一旦事敗,以那曹操心性,定先清理趁亂偷雞摸狗之人,若曹操用兵,江東於江北之地,皆難保全,龐山民使袁熙如此行事,那荊襄可不出一分力量,觀三家諸侯交兵,倒是打的大好算盤。
周瑜聞言心中暗笑,龐山民與孫尚香攀親之時,江東也是普通設法,欲借龐山民東風,儘力生長本身民生,商貿,可厥後這民生,商貿倒是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周瑜已然明白,這使女嫁荊襄,絕非甚麼功德,那龐山民固執起來,但是不講情麵。
“得大將軍一計,袁某已是滿足。”袁熙聞言苦笑,對周瑜道:“先前袁某於堂上之事,遭大將軍討厭,現在肯伸援手,仁至義儘……”
袁熙聞言,連連點頭,對周瑜道:“這便令人召甄氏前來,商討聯婚之事,若我河北亦有人可與大將軍聯婚,荊襄一旦出兵,河北當保無虞!”
周瑜發明,一時候竟有些難以棄取,皺眉思考半晌,周瑜對袁熙道:“此事周某倒是願幫顯奕,隻是周某不知,計乃山民所設,他這設想之人,竟然毫無表示?”
若袁紹三子可連合一心,共抗曹操,也還罷了,但是河北當下,若非曹操雄師相逼,早就自亂陣腳,同室操戈了,此內憂內亂的袁氏,並非江東盟友的最好挑選。
一頓飯吃的賓主儘歡,大喬麵上清冷之色,亦散去很多,龐山民看過大喬幾眼以後,心中稍安,這女子平生命苦,現在到了荊襄,待孫紹返來,也可過一段舒心日子了。
大喬欲久居荊襄,龐山民並無定見,之前於吳郡之時,大喬孫紹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後又為避孫權而遷徙柴桑,可居周郎府上,這坊間傳言亦是不好,現在來了荊襄,大喬到能夠與吳夫人同住,且龐山民欲發兵汝南,本來亦要將孫紹遣回荊襄,屆時一家團聚,倒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