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奸臣_第二百零一章發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有了充足的賦稅後,各地官府開端施助哀鴻,總算是將局麵保持住,冇有呈現動亂。

但楊乾貞卻不這麼以為,他感覺如果投降的話,吳軍這一次不成能等閒退走,到時候西南地區就要完整落入吳國手中了。

以是即便對李存勖有些不滿,但他們還是捏著鼻子認了。

時候倉促而過,武義十八年很快就已經疇昔。

雖說之前並冇有滅掉大長和國的動機,不過現在既然已將其滅掉,楊渥天然不會再讓出去。

到蒲月時,府庫的賦稅就再度空虛,而本年的稅收卻眼看著會有不敷,因為本年各地還是災荒連連,雖說氣候比起客歲來要稍好一些,但也好得有限,百姓的收成不敷,以是賦稅交納多有拖欠。

當然,包管西南安寧的重擔首要還是要依托駐守本地的禁軍來完成,吳國不成能將三萬禁軍耐久駐守在這裡,不過留下一支五千人的禁軍卻冇題目。

這支軍隊平時務農,閒時練習,碰到戰事則共同駐守本地的禁軍作戰。

客歲北方遭到大災,浩繁百姓流浪失所,此中很多都是後唐將士的支屬。

不但如此,當初占有湖南的楚王馬殷在投降吳國後,固然交出了大部分領地,但還是儲存著辰州和敘州兩地,具有必然的自主權,並且還保持著一支範圍不小的軍隊,乃至對西南各地有著必然的影響力。

如許一來,此後如果有土司部族起兵造反,本地官府除了動用本地駐軍外,還能變更其他土司的力量停止彈壓,停歇動亂的才氣將大幅上升。

有一支五千人的禁軍作為核心力量,再共同一支戰力相對低一些,但範圍卻大很多的軍隊,想來應當充足保持穩定。

大長和國的建立實在也就二十多年,民氣遠遠冇有安定,國中百姓對於鄭仁旻並不歸心。

比及更加詳細的諜報傳來後,楊渥這才明白,本來既不是吳軍太強,也不是敵軍太弱,而是鄭仁旻已經完整喪失了民氣。

而這幾年疇昔後,特彆是本年,吳國一舉滅掉前蜀,以及占有西南的大長和這兩個國度,讓馬殷更加感到震驚。

除了移民和駐軍外,要想包管本地安穩,另有另一個首要題目需求麵對,那就是如何措置與西南土司的乾係。

現在的馬殷已經七十多歲了,感受著本身正一每天朽邁,而他的幾個兒子又不爭氣,一看就不是保家之人,為了製止本身身後幾個兒子給家屬帶來滅族大禍,馬殷終究決定上書楊渥,要求朝廷派官員來領受辰、敘二州,並且交出僅剩的軍隊。

當吳國在南邊持續擴大權勢,掌控的地盤大幅增加時,北方的後唐此時麵對的局勢卻有些不妙。

南詔固然民氣儘喪而亡,但畢竟立國二百年,在國中支撐和記念南詔的百姓並很多;鄭買嗣的殘暴讓他大失民氣。

對吳國來講,方纔結束的這一年是大獲歉收的一年,吳國先是在年初以極其輕微的代價就將蜀國給滅了,接著到了年底,又非常順利的滅掉了大長和國。

不管如何移民,西南地區的首要人丁還是那些土司部族,漢人百姓隻是少數,要想保持穩定,就不得不拉攏那些西南土司。

如許一來,起碼在南邊地區,吳國的地盤已經不比後代明朝要小了,乃至如果算上安南地區以及外洋的領地,吳國的地盤比明朝還要更大一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