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聽那羌人首級格外粗大的嗓門,即便隔著好遠的護糧隊這邊,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正在耿毅擔憂世人不會遵循本身的話做時,卻俄然發明,大師彷彿並未有甚麼反對。乃至底子冇有在聽耿毅講些甚麼,統統的重視力,已幾近全數都被一旁呼啦啦忙成一團的羌人馬隊們給吸引疇昔了。
定睛細看,這一大群人馬當中,固然不乏將領、侍從等帶甲的軍士,但一樣也有很多未著戎裝的文官幕僚,而世人團團圍攏在正中、衣甲最為華貴的那名將領,隔著好遠,其帽盔上那素淨奪目的純紅鶡羽,便幾近已吸引了統統人的目光。。。
3,關於“比二千石”。起首,所謂“二千石”的官俸,實在也並非大要其意義恰好是兩千石。遵循《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錄,如最初級彆“三公”的“萬石”俸祿,實在是月俸350斛(斛=石)穀,一年實際是4200石。一樣,“二千石”實際上也不是恰好2000石。並且,在“二千石”的這一級彆中,又分為了三(或四)個細分品級,遵循從高到低順次是:“中二千石”每年2160石,“真二千石”每年1800石,(“二千石”每年1440石),而最低一級的“比二千石”每年實際是1200石。文中竇固所擔負的“奉車都尉”,以及耿秉的“駙馬都尉”等官職,就都屬於“比二千石”這一級彆。
還未待竇固一行人來到跟前,隻見統領那支羌人馬隊的大頭領便在頓時大聲地喊道,同時畢恭畢敬地以中原禮節拱手後,又緊接著行了個漢軍的軍禮。
“對啊對啊。。。此言甚是。。。”
望著那刺眼奪目標鶡羽戰盔,世人不由柄住了呼吸,那名將領,想必便是此番出塞漢軍的主將竇固本人了吧。。。
2,關於“石”。再多延長一下,“石”(偶然也稱“斛”)這一計量單位,利用甚廣,而在分歧國度、不應期間所代表的重量也不不異。如在日本,直到近當代的江戶期間,日本諸侯(大名)和各級官員的俸祿,也仍然是遵循年支出多少石來衡量的,以是在筆者彆的一部小說《獵明》(彆名《大明撻伐錄:壬辰風雲》)中,日本戰國期間的大名之間氣力的比較,就在於領地內的農業產量(直接也表現了領地大小),如豐臣期間具有二百多萬石以上的德川家康,隻要二十萬石擺佈的小西行長等等。隻是,日本的1石,和中國的也並不劃一。不但如此,在中國當代的分歧朝代,1石所代表的重量也在不竭起伏竄改。而在中國漢朝時的一石,大抵相稱於當代的60公斤擺佈(也有分歧說法,此數據僅做參考)。
“哈哈,這話倒也有幾分事理。的確,就在客歲,我們都尉大人就曾率漢軍一起偏師,出塞打擊北匈奴的呼衍王,斬殺上千人之多,又乘勝追擊到這蒲類海。提及來,對這片客歲就曾建下大功的處所,都尉大人此次可算是‘故地重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