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昊道:“王閣老有事固然叮嚀。”
“一人10斤鐵,一年就是6億斤,如此多的鐵,欲用於那邊啊?”王錫爵問道。
蘇昊道:“這蒸汽機的道理不難,但要造出一台蒸汽機,卻需求很多技術。這些技術,是我大明目前還不具有的。”
有關明朝的生鐵產量,在明初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大抵的匡算,是用來作為征稅根據的。按這個匡算,天下的總產量該當是在2000萬斤擺佈。但因為各種啟事,在很長一段時候內,天下實際上的年產量還不到1000萬斤。
“改之覺得,你說的產業要達到甚麼樣的範圍,才氣算是成氣候呢?”王錫爵悠悠地問道,這也就是對蘇昊了,如果換成其他一小我如許口出大言,王錫爵底子就不會如許客氣地扣問,而是直接指著鼻子斥責了。
“簡樸說吧,現在我大明一年產鐵不過6000萬斤,平攤到每小我頭上,隻要不到1斤,這算甚麼產業?如果真正成氣候的產業,一小我一年10斤鐵,是最低的要求了。”蘇昊說道。
蘇昊微微一笑,道:“這一點,門生已經領教過了。要竄改人的看法,比竄改一條河道的走向還難啊。”
“改之說說看,哪些技術是我大明不具有的。”王錫爵說道。
蘇昊既然敢說,天然就是有所籌辦的。他扯過一張紙,給世人畫了一個示企圖。蒸汽機的道理並不龐大,燒開水時蒸汽掀動鍋蓋的場景,大師也都是見過的。屋子裡的人都是智商極高的,聽蘇昊如許一說,大師就全都明白了。
歐洲人發明出蒸汽機,是17世紀的事情,及至瓦特改進蒸汽機,更是到了18世紀後半期了,蘇昊實在是提早200年提出瞭如許一個觀點。他把蒸汽機的道理、關頭技術等說得如此透辟,如果再要說這個東西實在並不存在,恐怕就有些說不疇昔了。幸虧佛郎機對於大明的人來講,是一個遙不成及的地點,隨便如何編排都冇人能夠辯白出真偽來的。
王錫爵道:“改之本日所說之事,可否寫成一個文字送給老夫?老夫欲壓服朝臣,又恐貫穿不到改之所言的真諦。如果有改之親手所撰的文字,老夫便能夠照本宣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