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關抽稅!”江浩天毫不客氣地說道:“除了這個以外,陶知府又能拿出甚麼主張,他乃至跟我們說,這龍口開港是國度恩情,設個稅吏坐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龍口本來是涇王府的牧田,並不屬於黃縣轄下,是以不管是秋糧還是夏糧,一文錢都冇解納,縣裡的公人也不敢在太歲爺上動土,真正的題目就是接下去黃山館的秋糧。
劉知縣寫的考語隻能起到參考感化罷了,到時候他本身有一群官夫人官蜜斯的門路,柳鵬這邊又有司禮監的門路,他又何必又看劉知縣的神采,歸正縣裡年年都拖欠著黃山站驛站應得的賦稅腳伕,如果劉知縣跟他打官司, 得先把這筆帳弄清楚再說。
一提到這個題目柳鵬就更加感覺陶知府那邊難辦,對於賦稅來講,一年要兩次解納,也與糧食收成的時候有關,冬小麥收成今後就是解納夏糧的時候,隻是夏糧在整年的賦稅隻能算是小頭,秋收今後的秋糧纔是真正的大宗支出。
對於黃山館到龍口這三四十裡地的百姓來講,這是天大的功德,一時候楊廣文與柳鵬都成了大師嘴裡的萬家生佛,但是對於劉知縣來講,這的確說是飛來橫禍,每年運送到府以及留在縣內的賦稅是有定命的,龍口這邊少收了三五鬥,縣內彆的處所就得浮收六七鬥才行保持均衡。
既然現在全部黃山館都在他的統領下,都是他自家的地盤,劉知縣刮多了地盤,他楊或人就隻能吃土了,何況該交的糧錢他也讓黃山館的父老都交齊了,抗交的隻是府裡縣裡胡亂分攤的苛捐冗賦罷了。
秋糧?
成果從龍口到黃山館,這裡明顯是縣裡本地的精華地帶,差未幾有兩萬人丁,都快趕上縣裡黃冊上的載籍人丁了,因為楊廣文格外倔強帶頭抵抗的原因,最後收上來的夏糧卻隻要往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大要上設個稅吏冇有甚麼大題目,但是柳鵬很清楚隻要稅吏來了,恐怕龍口也得關張了,即便不關張,停靠的商船起碼也要少一半:“另有冇有彆的前提冇有?”
是以征夏糧的時候,楊廣文這個黃山驛的驛丞就帶頭抗稅,全部黃山館也成了鐵公雞,阿誰時候恰是柳鵬與姚廠公聯手清算常典史與董主薄冇多久,加上陶知府又是新官上任誰也摸不著他的性子,縣裡的經承、班頭底子不敢對黃山館下狠手。
至於宦海上,不但有馬立年、沈斌這些黃縣的刁猾吏員撐腰,並且柳鵬還同霸道一王府知搭上了乾係,乃至另有司禮監與姚廠公的門路,在登州府能夠說是一方土霸方,真要刁悍起來,陶知府對龍口也是體例未幾,還要擔憂不謹慎刺到了本身的手。
第250章 秋糧的題目
最後折騰了好些光陰這事都冇個正式的結局,隻是劉知縣最後還是到陶知府告了楊廣文與柳鵬一狀,此次江浩天與沈濱疇昔,陶知府就因為這個題目狠狠敲打了他們。
現在彆說是龍口這邊的人,就是府裡、省裡的官員過境在黃山館驛留宿,楊廣文還是是飛揚放肆,該收的銀錢絕很多收,不公道的前提一概回絕,乃至在縣裡收夏糧的時候惹出了天大的風波。
劉知縣和苗縣丞急得火燒眉毛,整天上跳下竄,恰好姚廠公還冇走遠,底子不敢找柳鵬與楊廣文的費事,隻能在縣裡每畝地的夏糧加征了二十錢,這筆加征幾近把戶房經承與三班班頭都給逼瘋,最後收上來的賦稅還是比客歲少了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