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_第13章 敲定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個時候,祖克勇問道:“楊協鎮,兄弟們受命跟著你北上,若走海路,茫茫大海,我們要在那裡泊岸,要在那裡登岸?”

楊振如果不奉告他們臨時保密,恐怕當天早晨說的話,第二天就鬨得滿城風雲了。

楊振倉促吃過早餐,留下張得貴在營中主持營務,楊振讓他構造營中不到二百個士卒,到東門小校場出操跑圈,而楊振本身則帶著李祿,去了遼東巡撫衙署。

“祖將軍可另有甚麼不解之處?”

不過,半晌以後,大師從衝動中安靜下來,題目很快就又來了。

“走海路北上,雖有遇上風波的傷害,但是這點風險,與趕上韃子的風險比擬,必定還是走海路更安然啊!”

至於此時寧遠的最高軍事長官祖大壽,楊振不想再跟這個遼東大帥膠葛進兵線路的題目了。

徐昌永聽了楊振的說法,小眼睛頓時瞪得老邁,一臉的難以置信。

不管是因為甚麼啟事投降的,一想到這些汗青究竟,楊振的內心就極其膈應,發自內心地感到這小我冇法信賴。

但是李祿說的最壞的成果,也比從邊外草原北上強多了,最起碼不再是九死平生了。

出兵的線路固然定了,但是另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如運兵船隻的題目,火器彈藥的題目,軍需輜重的題目,號令旗牌的題目,都需求一一敲定。

一旦傳到了韃子的特工或者密探耳朵裡,從海路北上這個事情恐怕就要胎死腹中了。

除此以外,通過海路北上小淩河口登岸的大抵方略,也需求陳述給巡撫方一藻。

這纔剛過了一天,方一藻天然不能出爾反爾,以是,他很痛快地就點頭定下了海路進兵的打算。

再加上頭一天,楊振在受命之時提出了三個前提,此中一個就是自行決定進軍的線路,不受寧遠文官武將們的乾與,也包含了巡撫方一藻和總兵祖大壽。

隻聽徐昌永猛地一拍炕桌,繼而大聲說道:“不可!如何能不帶馬呢?!若不帶馬,鐵定不可!我麾下皆是蒙古兵,冇有戰馬,如何作戰!?不帶戰馬,我們這三百人去了跟冇去又有甚麼彆離?!楊兄弟,你得想想體例,必須帶上戰馬!”

但是,楊振的話音剛落,就立即遭到了徐昌永的反對。

“寧遠城裡是冇有!但是覺華島有啊!我的意義是,我們此行不帶馬匹,馬匹多了,我們在海上就冇法耐久逗留張望!”

“我們沿著海岸北上,可到小淩河入海口處泊岸登岸!彼處往西,間隔鬆山城,不過八九裡地!不管是我們救兵入城,還是傳信入城,都更輕易!”

當晚,到了人定時分,在楊振叮囑世人臨時保守奧妙以後,祖克勇、徐昌永一起告彆拜彆。

楊振去了巡撫方一藻的衙署,順利見到了巡撫方一藻,向他稟報了本身的設法,把頭天早晨的來由,條分縷析地說給方一藻聽。

楊振聞聲祖克勇這麼問,心知他已經根基接管了走海路北上的風雅略,是以耐下性子,向他進一步解釋道:

祖克勇一邊說著話,一邊端起來了酒碗。

當晚世人散去,一夜無話,喝了三碗酒的楊振,非常可貴地睡了一個踏結結實的大覺。

楊振一聽,心說好吧,隻要你們不反對走海路北上這個風雅略,其他的咱就漸漸研討吧,當下也不再言語,隻是衝著徐昌永點了點頭,算是讓步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