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_第174章 良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這座石拱橋的坡度,倒是不大,橋上彷彿也已經冇有了護欄,但是再細心旁觀,他發明那一座石拱橋範圍不小,竟然還是一座五孔的石拱橋。

楊振說的這個事理很簡樸,張臣聽了天然冇有二話,呂品奇、李祿也曉得楊振說的是端莊事理。

世人方纔乘船闊彆了石橋子四周,一向沉默不語的鬆山參將呂品奇,俄然張口問道:“總兵大人!此行實地檢察了地形,大民氣中可有破城的良策?!”

“北邊阿誰最高的山頭叫做望兒山!南遙遠處阿誰最高的山頭叫做石棚山!傳聞之前這裡還是朝廷地盤的時候,上麵都有望海樓,設有瞭望哨,專門派了人瞭望蓋州灣裡的環境!不過現在,都冇了!

這裡已經闊彆響水河的河口地帶了,算是響水河的中下流,來自河口湧浪的響聲和推力早就消逝無蹤了。

且說這一行人分開了阿誰土丘,沿著來時的原路,貓著腰,回到了停在河岸邊蘆葦叢裡的沙船上,輕聲劃著船槳,順著水流,朝著響水河的河口地帶快速駛去。

楊振、張臣、呂品奇等人,本來因為看到了夜色下的熊嶽城,都有點鎮靜,用手扶著船舷挺直了身軀,想看看熊嶽城綏德門的模樣,但是俄然間一瞥見這一盞俄然進入視線的燈籠,都是一驚,趕緊附身在船艙裡遁藏。

比及船身埋冇蘆葦叢的上麵,楊振低聲說道:“那盞燈籠地點的處所,就是石橋子的地點嗎?!”

南麵有條響水河,照理能夠充作護城河,因為攻城的仇敵擺不下多少軍隊,但是它間隔響水河另有那麼一段間隔,這段間隔,卻足以讓楊振麾下的這點人馬擺佈開了。

固然北麵有一座望兒山,但是熊嶽小城卻不在望兒山地點的山嶺上,以是它並無山勢能夠仰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