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崛起1646_第475章 洪承疇的哀歎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洪承疇心中一動,倉猝叮嚀一旁的盧世揚道:“傳令,錢塘北岸諸軍各自死守轄區,不準後退半步!”

但便是這半個月的緩衝期朝廷也不給他,又連續派來馬紹愉、張若麒等督戰。

在此過程中,他洪承疇便有了閃轉騰挪的空間,非論是緊追掩殺,還是在明軍歸程中設伏等等,都能令清軍擺脫麵前這類倒黴局麵,找到重創仇敵的機遇。

當時清軍在錦州四周構築了很多堡壘,擺下鐵桶陣。他見狀也不強攻圍城敵軍,而是將人馬駐紮在間隔錦州一百多裡的寧遠,與錦州構成照應之勢。

無法之下,他於七月份率軍分開寧遠,在鬆山與杏山之間與清軍展開決鬥。卻不料被阿濟格燒了他囤於筆架山的糧草,大同總兵王樸一又違令退兵,終究導致明軍大潰。

他看了眼地上那些奏摺,冷哼道:“霸占閩浙?那倒是速給老夫調戰船來啊!難不成十多萬雄師遊過錢塘去?”

洪承疇邇來頻頻接到錢塘沿岸邸報,曉得本身人馬被吃掉不下七八千人,對明軍早已冇了輕視之心,當下點頭道:“這些南軍遠不似往昔,其精銳乃至不下於建州八旗,卻不是那麼輕易清算的。”

他又不由想起本身投降那晚。莊妃言之鑿鑿地說大清天子個個聖明,兼朝堂整肅,吏治腐敗,大清必然是大同亂世。但現在看來,皆是先前清軍摧枯拉朽般的軍事勝利袒護了統統題目,現在戰事稍有對峙,各種魑魅魍魎立即就浮出水麵。

後者額上已排泄盜汗,“北京剛來的塘報……膠東海軍被南人儘滅,連一條報訊的劃子都冇能逃出來。兼遼東又鬨民亂,太祖的陵寢都差點兒被亂軍毀了,朝中劇震。

楊誌和一旁揖道:“大人,傳聞陳閣部、吳禦史乃至譚拜大人都附和您的主張,但朝中以馮銓為首,南黨之人連番以‘避戰畏敵’‘獻浙北於敵’‘擅棄重鎮’等言辭辱您,乃至連‘勾搭明人’都說了出來,當時武英殿裡吵成一片。”

在朝中此等民風下,統軍將領隻能不管兵力強弱而一味打擊,很多戰役都是是以而敗。

彼時東林黨為首,與閹黨、浙黨鬥成一片,統統朝臣都隻會喊打喊殺,伸長了脖子冒死要求火線軍官主動打擊。誰的喊聲敢弱些,立即便會被敵黨說成“畏敵”“賣國”而遭到攻訐,更遑論計謀收縮之類。

洪承疇長歎了一口氣,思路卻飄回了崇禎朝。

洪承疇聞言頓時落空了沉著,冇有鄭芝龍的海軍,他便永久冇法渡錢塘南下,而邇來被明軍沿江幾次襲擾北岸的環境也仍會持續下去。

他那裡曉得,建虜這三四十條艍船都不敷大明海軍遠征軍塞牙縫的。鄭勝利先以劃子將膠東虜軍引入深海,而後邵武號等主力艦俄然衝出來,幾輪齊射就根基全數擺平了。

他複長歎一聲,“這些人坐於朝中,卻總對戰事指手畫腳,老夫遲早還得被他們所害……”

楊誌和小聲道:“許是有膠東軍將投敵。”

鬆錦之役永久是紮在洪承疇心中的一根刺,他也是在此戰得勝被俘以後才投降了清廷。他自認當時的計謀並無大錯,皆是朝中黨爭為禍,又兼崇禎偏聽偏信,這才斷送了全部遼東。

他一把拉住楊誌和,喝道:“不是已派膠東海軍助防盛京等地了嗎?為何又要調鄭芝龍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