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一個狠人_第443章 再加一把火,商稅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朱慈烺將崇禎當初送來的四個寺人任命為鎮守寺人,分撥到江南貿易最繁華的幾個處所收取商稅。

張國維道:“殿下,一畝地三兩銀子的底線會不會太少了?有些處所良田的代價已經達到了十幾兩了.....”

朱慈烺眼下很缺錢,如果再碰到暴力抗稅打死稅監這類環境,最好不過了,直接來個武裝討稅就完事了。

長江以北的地好收,顛末量年戰亂,地盤代價更是低的可駭,很多地盤都無人耕作荒廢了,加上天災,百姓地主逃竄,大片地盤成了無主之地。

唐、宋、元、清四個朝代的農業稅率約莫都在百分之七擺佈,而明朝的農業稅率卻始終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明末時乃至低於百分之二,如洪武初年的農業稅為每畝交兩鬥到四鬥,後又減少至每畝交一鬥,也就是十公斤擺佈,可謂在曆朝曆代鬥是非常之低了。

朱慈烺擺手道:“話不能這麼說,常州府無錫縣的地盤不過一二兩,這還是地處江南太湖邊的良田,本宮以三兩為線已經很知己了。”

朱慈烺既然決定重收商稅,便籌算一剛到底,乾脆直接按十抽一的稅率來收。

即便是如此低的稅賦,朝廷也常常不能保質保量完成,跟著明朝中前期,以皇族、王公、勳戚、官員為代表的大地主階層大肆兼併農夫地盤,大量農夫從地盤流失,而大地主階層又操縱手中特權,千方百計少交稅乃至不交稅。

大明在國土麵積、人丁、耕地三方麵都是宋朝時的兩倍以上,貿易方麵涓滴不弱於宋朝,但是商稅差異卻差了幾十倍。

朱慈烺打算將地盤迴收,以當局名義構造百姓停止同一開墾灌溉,再以家庭聯產承包任務製分派地盤,讓大明度太小冰河期間帶來的天災。

在宋朝和晚清期間,商稅一向占有著國度財務支出的七成以上,而明朝自宣德到萬積年間,商稅比例隻占了財務支出的百分之五,崇禎年間直接不收了。

至於采辦地盤的銀錢,則是漸漸從各項收稅上彌補,大明有耕地數億畝,加上士紳地主們大量的隱田,遵循攤丁入畝停止收稅,隻要完成的好,每年能夠收幾千萬兩銀子。

跟著人丁和地步的增加,朝廷的稅收支出竟然不增反降,而國度的財務支出卻在不竭爬升,朝廷很快就墮入了入不敷出的財務困局。

大明幾代天子不肯通過增加農夫承擔增加稅賦,就隻幸虧貿易稅上有所作為,成果招來了文官們的大肆進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商稅更是三十稅一,但是真正收上來的倒是越來越少。

現在大明的軍屯和官田數量大抵占天下耕地的四成,這些地盤都是朝廷的,隻是大多已經被官紳勾搭侵犯了,今後想收回來也不難。

朱慈烺對戶部尚書張國維道:“以南京戶部的名義向江南各省收回佈告,為製止有人歹意頻繁買賣地盤,本日起,畝價超越三兩銀子的地盤,征收三倍買賣稅!”

文官個人大多是地主兼任工貿易者,他們逐步淪為了大地主和大販子的好處代言人,恰是在他們的死力“建議”之下,萬曆天子隻得將貿易稅率降落至了百分之一點五,即便如許仍然遭到大範圍的抗稅抵抗。

張國維不曉得皇太子為甚麼要費錢收地,現在各地受災的環境很嚴峻,產量不敷的農戶早就想賣地了,地主們都不想買,官府費錢去收?再說哪來這麼多銀子?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