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_第381章 秦國曆代君主10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秦靈公,(?–公元前415年),嬴姓,名不詳,《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秦肅靈公。春秋期間秦國第二十代君主。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跟韓國於酸水交兵,秦軍兵敗。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獻公廢除秦國的人殉軌製。次年(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四周)。

推行縣製

遵循五德終始說,秦為水德,土克水,以是有漢為土德之說,而黃帝亦為土德,是以,當劉邦呼應陳涉叛逆,在沛停止叛逆時,就曾“祠黃帝”(《漢書·高帝紀》)。

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獻公派章蟜帶兵和魏國的軍隊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交兵,斬殺了魏軍首級六萬,周顯王將繡有斑紋的號衣贈送秦獻公,表示慶祝,史稱“獻公稱伯”。

總而言之,秦獻公通過體例戶籍,緊緊地節製了每戶裡民,能遍及變更和操縱天下人力資本,為以後商鞅實施耕戰強國計謀奠定了根本。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秦獻公派胡蘇帶兵攻打韓國,韓國將領韓襄於酸水(即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打敗秦軍。

靈公七年,與魏國在少梁交兵。

《史記·秦本紀》: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靈公,懷公孫也。

春秋期間,秦國就在遙遠地區設置帶有軍事性子的縣。戰國初期,跟著領地的竄改,秦國不竭增置縣,如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設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縣,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又在陝(今河南三門峽西)設縣。到秦獻公時,又集合地設了數縣:秦獻公六年(前379年),把蒲、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善明氏改建為縣;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在櫟陽設縣。本來,縣是設於新奪得來的地盤,或是遙遠地區,秦獻公在都城也設置縣這一級軍政合一的構造。這一方麵表白當時的都城櫟陽處於軍事爭奪的衝要,處所行政構造也必須適應戰役的需求;同時也為秦國在天下範圍內推行縣製(同一今後為郡縣製)進一步作了籌辦。

秦靈公十年(前415年),秦靈公歸天,秦昭子之弟悼子被擁立為國君,即秦簡公。 公子連冇能即位,出居河西之地(今陝西大荔、華縣一帶),開端逃亡。

起首,不但具有清算社會次序、強化基層構造的服從,並且基層構造與軍隊體例連絡起來,便於同一征兵,加強了國君對軍隊的帶領權。此前,秦軍根基上都是仆從主貴族頭子(即庶長)的私屬軍隊。他們常常操縱軍隊策動政變。通過體例戶籍,秦獻公“剝奪了仆從主貴族培植私家武裝的特權,消弭了秦國動亂的一個禍端。”

公子連(秦獻公)被迫逃亡至魏國。

秦昭子:嬴姓,名昭,“子”是尊稱(另一說:“子”表示“爵位”),秦懷公的太子,生卒年不詳,早逝。他是秦靈公之父、秦獻公的祖父。

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秦惠公歸天,其子秦出公即位。 秦出公即位時年僅兩歲,是以由秦出公的母親秦小主夫人在朝。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魏惠王與韓懿侯在宅陽(今河南鄭州北)會盟,籌辦結合攻打秦國,為此在武都(即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築城。秦獻公獲得動靜後先發製人,派軍打擊武都,擊敗魏軍後,持續向魏國打擊,在洛陰(今陝西大荔東南,《資治通鑒》誤作“洛陽”與魏國、韓國聯軍交兵,擊敗聯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