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夤:一主整齊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寶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爾。
呂祖謙: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豪傑。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擺佈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儘,權亦老矣。
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托六尺之孤,寄千裡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必將至是哉。②今夫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鄙人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傲視叱吒生雲風。
袁術在壽春得知孫策擊走劉繇後,上表奏請孫策為殄寇將軍,把周尚召回壽春,並派其堂弟袁胤代替周尚任丹陽太守。
不過,袁術為人幾次無常,常常言而無信,他曾承諾讓孫策任九江太守,過後卻改用本身的親信丹陽人陳紀擔負此職,孫策對此很絕望。厥後,袁術籌辦攻打徐州,向廬江(治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11] 孫策之前在舒縣時曾去拜訪過陸康,陸康看不起孫策,隻讓本身的主簿歡迎,本身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也對陸康挾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承諾說:“之前我錯用陳紀,常常悔怨本身用錯人了。如果此次你能抓獲陸康,廬江郡就真正屬於你統統了。”孫策受命反擊,交兵兩年,拿下了廬江郡。[12] 但是,袁術卻任用他的熟行下劉勳當了廬江太守,這讓孫策對袁術更加絕望。[
孫承恩:仲謀強明,委任才乾。聽言能斷,業乃鼎立。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誌則可,無勾踐之誌則終為奴虜罷了,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把持其間,以江東而對抗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
虞世南:孫主因厥兄之資,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險,僅得自存,比於二人(曹操、劉備),理弗能逮。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無能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司馬光:大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誌,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有所愛重者,惟呂蒙、淩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千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
朱敬則: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
孫堅參與安定黃巾叛逆、董卓之亂等軍事活動時,幼年的孫策攜母搬家舒縣,與本地豪族名流周瑜等人以及士大夫階層,深得江淮地區的民氣,很馳名譽。孫堅身後[120],孫策為擔當父親的誌向[120]而臨時屈事袁術[125],帶兵攻取廬江郡。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征得袁術答應後[119],東渡長江,幫手堂兄孫賁和孃舅吳景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及其部將樊能、於糜、張英[126]。建安元年(196年[118]),孫策擊敗會稽太守王朗和吳郡太守嚴白虎[127]。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後,孫策公開與袁術分裂[],獲得朝廷的承認,授騎都尉、會稽太守,襲封烏程侯。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以朝廷的名義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冊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和荊州牧劉表部將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