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_第454章 魏國曆代君主4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所謂“從十二諸侯”,具有合縱的性子,也就是《韓非子·說林上篇》所說“魏惠王為臼裡之盟,將複立天子。”是以秦孝公非常擔憂,加強戍守。衛鞅分解了情勢,覺得“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建議用尊魏為王的體例來竄改魏惠王的企圖。

古本《竹書編年》載:"(魏惠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韓)厘侯來朝",即指此事。如許魏惠王又規複了魏文侯、武侯時的霸主職位,因此有逢澤會諸侯朝天子的行動。《戰國策,秦策五》載:"梁君伐楚勝齊,製韓、趙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此事又見於《秦策四》、《齊策五》)

魏惠王在位期間,遷都大梁,招賢納士 ;開鑿鴻溝,生長農業;提拔武卒、構築魏長城,一度使魏國複強。 但是,他的交際政策使得魏國與各國乾係嚴峻,終究導致魏國的式微。 總的來講,魏惠王在位期間固然停止了一些鼎新和扶植,但終究還是因為交際和軍事上的失利,使得魏國由盛轉衰。人物平生

齊、魏桂陵之戰以後,魏國還保持著強大的氣勢,預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調集很多小國停止會盟,圖謀攻秦。就是蘇秦說齊閔王:“昔者魏王擁土千裡,帶甲三十六萬,其強北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戰國策·齊策五》)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後稱梁惠王,姬姓,魏氏,未著名(《戰國策》作“嬰”)。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魏武侯身後,魏?與公子緩(魏緩)爭立君位勝利。

看來魏惠王對變法並冇有細心貫徹。有一名叫卜皮的人就預感魏惠王必定失利。魏惠王問從何提及,卜皮說:“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韓非子·內儲說上》。魏惠王於前335年停止稱王大典。第二年改元。後元一年,他與齊王會於徐,相互承覺得王。

人物評價

是魏國把黃河水引到甫田澤,再開挖一條灌溉渠(大溝),引甫田中水灌溉農田。如許,使魏國農業出產獲得了生長。因為魏惠王采納以上政策,魏國的聲望慢慢進步。惠王十四年,魯、宋、衛、韓四國國君都到大梁來朝見惠王。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與魏惠王一起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大王有何寶貝?”威王內心明白,這是魏惠王要向本人誇耀國力了,因而便以退為進地說:”我冇有。”因而魏惠王不無高傲地說:“中國雖小,另有能照亮十二輛車子、徑長一寸的夜明珠一顆。

孟子說;隻需不去剝奪農夫耕作的時候,糧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砍木料有定時,木料就用不儘。如許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室第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便能夠穿上絲棉襖。

十四年陳侯午逶銘中說"佳十又四年,陳侯午台(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陳侯午即田齊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這是齊國對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開端收取一些貢物,表白齊國對魏國的霸業建議了合作。

成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國冇有被分為兩個小國。由這一件事可見,三晉的結合,以魏為盟主的乾係已開端分裂。濁澤之敗並未毀傷魏國的元氣,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對韓、趙兩國建議反攻,"敗韓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敗趙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