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起首滅代,後又助魏打擊中山,獲得過一些勝利。戰國中期,趙與齊、魏爭奪衛,比年大戰。公元前354年,魏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敗魏於桂陵。公元前333年,趙為禦北敵構築長城。其間 ,中山漸強,曾圍攻趙的鄗地,構成嚴峻威脅。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他昂揚圖強,不顧天下之議,鼎新軍事,教民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北略胡地。
趙的邊境最後首要在今山西中部。趙簡子居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將國土擴大到今山西東北部及河北蔚縣一帶。公元前453年,趙襄子與韓康子、魏桓子三分晉國。公元前425年,趙獻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公元前403年,趙烈侯與魏文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其活動中間逐步轉移到今河北東南和河南北部。戰國初期,趙常常與韓、魏結合打擊彆國,並向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擴大。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兵壓境,號令將領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聽信寵臣郭開讒言,殛斃李牧,奪職司馬尚,令宗室趙蔥、顏聚代替,導致趙軍大敗,國破家亡。受俘進入秦國,發配到房陵深山中,諡號幽繆。人物平生擔當王位趙王遷,趙國邯鄲人(今邯鄲),亦稱趙幽繆王,嬴姓,趙氏,名遷,是趙悼襄王之子,趙遷的母親趙悼倡後原是倡女[],厥後被趙悼襄王納為妃子,生下兒子趙遷。
趙悼倡後深得趙悼襄王的寵幸,是以,趙悼襄王廢掉正妻所生的宗子趙嘉,將趙遷立為太子。而趙遷向來以操行不端聞名趙國。[]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歸天,趙遷繼任趙國國君之位,史稱趙王遷。[][]趙王遷元年(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趙王遷命令在柏人築城。[4]抵抗秦軍趙王遷二年(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國派將領桓齮率軍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一作武遂),趙國將領扈輒率軍前去援救。
而趙嘉,又稱公子嘉,即趙代王,戰國末期人物。因其於趙王遷被俘後,被趙國流亡的大夫們共同擁立為代王,故又稱代王嘉。關於這個趙代王,是嬴姓,趙氏,名嘉。乃是趙悼襄王之宗子,幽繆王趙遷之兄。趙嘉先為太子,後因父親偏疼倡後而改立其子趙遷為太子,以無寵廢。悼襄王身後,趙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
馮唐說他:“王遷立,乃用郭開讒,卒誅李牧,令顏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為秦所禽滅。”[
亡國遭俘趙王遷七年(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肆發兵攻打趙國,王翦率領駐紮在上郡的軍隊攻陷井陘,楊端和帶領河內駐軍一同打擊趙國。[]李牧和將軍司馬尚率軍固執抵當秦軍。因而,秦國派人用重金拉攏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遷麵前誹謗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詭計發兵背叛趙國。趙王遷是以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代替他們。李牧不接管號令,趙王遷派人公開裡趁李牧冇有防備將他抓住殛斃,並撤免司馬尚的官職。[
7]兵敗得地
趙悼襄王在位期間,實施貨幣鼎新,在石邑(今石家莊市鹿泉區境內)鍛造“石邑”三孔布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