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傳注引《魏略》言“良年五歲而太祖疾困,遺令語太子曰:‘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失父”指的是曹操,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據此推算曹乾生於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但本傳記載“趙王乾,建安二十年封高平亭侯”,與此分歧。
次年歸天,無子。
裴鬆之以為,按照《三國誌》卷二十九《方技傳》中的朱建平傳,能夠得出曹乾比曹彪小二十歲的結論。錢大昕以此為根本,通過曹彪生年推定曹乾生年。已知曹彪死於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卒年57歲,可得出曹彪生於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進而推出曹乾生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亦可與本傳封亭侯相合。[
《
《三國誌·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濟陽懷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鄉侯。早薨,無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讚襲玹爵邑,早薨,無子。文帝複以讚弟壹紹玹後。黃初二年,改封濟陽侯。四年,進爵為公。太和四年,追進玹爵,諡曰懷公。六年,又進號曰懷王,追諡讚曰西鄉哀侯。壹薨,諡曰悼公。子恒嗣。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前千九百戶。[1
人物先容
曹上,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操之妾孫姬所生,孫姬為曹操生有三子,彆離是曹子上(曹上)、曹彪、曹子勤(曹勤)。曹上在曹操統統兒子內裡排行第十六,早薨。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追封臨邑公,諡號殤。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薨。後代不詳。
曹袞少年時愛好學習,十幾歲時能寫文章。每次讀書,文學官和擺佈侍從常常恐怕他因為精力侵害抱病,多次勸他停一下,但他脾氣喜好讀書,不能中斷。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袞受封平鄉侯。[1]
太和六年,改封沛王。
《三國誌·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1]
曹矩,魏武帝曹操之子,身後諡號範陽閔公,記錄於《三國誌·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曹乘,曹操之子,母親為李姬,很早就歸天,冇有先人,追封為穀城殤公。
樊安公均,奉叔父薊恭公彬後。建安二十二年,封樊侯。二十四年薨。子抗嗣。黃初二年,追進公爵,諡曰安公。三年,徙封抗薊公。四年,徙封屯留公。景初元年薨,諡曰定公。子諶嗣。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並前千九百戶。
曹均(出世年代日不詳—公元219年),曹操之子。母為周姬。奉叔父薊恭公彬後。漢·建安二十二年,封樊侯。二十四年,薨。子抗嗣。魏文帝追進公爵,諡曰安公。
妙聞軼事
魏文帝黃初二年,進爵,徙封燕公。三年,為河間王。五年,改封樂城縣。.七年,徙封钜鹿。魏明帝太和六年,改封趙王。乾母(王昭儀)有寵於太祖,及文帝為嗣,乾母有力。文帝臨崩,有遺詔。是以明帝常加青龍二年,私通來賓,為有司所奏,賜乾璽書誡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