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四·幼敏》引《語林》:吳孫策年十四,在壽陽詣袁術。始至,俄而劉豫州備到,便求去。袁曰:“劉豫州何乾君?”答曰:“不爾,豪傑忌人。”即出,下東階,而劉備從西階上,但轉顧視孫之行步,殆不複前。
《吳曆》:曹公聞策安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馳驅。
《資治通鑒》:(興平二年)初,丹楊朱治嘗為孫堅校尉,見袁術政德不立,勸孫策歸取江東。時吳景攻樊能、張英等,歲餘不克,策說術曰:"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募集,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一定能定,乃許之。表策為折衝校尉,將兵千餘人、騎數十匹。行出兵,比至曆陽,眾五六千。時周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將兵迎之,仍助以資糧。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打擊橫江、當利,皆拔之,樊能、張英敗走。
]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第二》: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天子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天子,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進爵加賞。
[] 《江表傳》:時策西討黃祖,行及石城,聞勳輕身詣海昏,便分遣從兄賁、輔率八千人於彭澤待勳,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即克之,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並術、勳老婆。表用汝南李術為廬江太守,給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東詣吳。
《江表傳》:賁、輔又於彭澤破勳。勳走入楚江,從尋陽步上到置馬亭,聞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至沂,築壘自守,垂危於劉表,求救於黃祖。祖遣太子射船軍五千人助勳。策複就攻,大破勳。勳與偕北歸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勳兵二千餘人,船千艘,遂進步夏口攻黃祖。時劉表遣從子虎、南陽韓曦將長矛五千,來為黃祖前鋒。策與戰,大破。
[ 《江表傳》:策以融所屯陣勢險固,乃捨去,攻破繇彆將於海陵,轉攻湖孰、江乘,皆下之。
[《宋書·禮誌三》載:“於建鄴立兄長沙桓王策廟於朱爵橋南。
策於固陵。策數渡水戰,不能克。策叔父靜說策曰:"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查瀆南去此數十裡,宜從彼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料者也。"策從之,夜,多然火為疑兵,分軍投查瀆道,襲高遷屯。朗大驚,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逆戰,策破昕等,斬之。朗遁去,虞翻跟隨營護朗,浮海至東冶,策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降。策自體味稽太守,覆命虞翻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
[ 《江表傳》:或叛告融曰:“孫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將於茲鄉策。策遣步騎數百應戰,設伏於後,賊反擊之,鋒刃未接而偽走,賊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策因往到融營下,令擺佈大喊曰:“孫郎竟雲何!”賊於是驚怖夜遁。融聞策尚在,更深溝高壘,繕治守備。
[ 《江表傳》:策時幼年,雖有位號,而士民皆呼為孫郎。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靈魂;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