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睿“好刑名家”46
。劉隗在元帝以法禦下的政策下,彈劾了王籍之、顏含、王虞、王彬、周嵩、周顗等官員,打擊了士族的氣勢,揭示了皇權,使“王氏深忌疾之”50
臨終前,司馬睿挑選王導作為顧命大臣,但願他效仿曹魏陳群幫手魏明帝的故事,做新帝司馬紹的“陳群”。45
。通過這份聖旨,司馬睿向天下表白了以法治國的理念和加強皇權的決計49
政治
在司馬睿稱帝立國的過程中,琅邪王氏著力尤多,對其政權建立作出了很大的進獻,故東晉初號稱“王與馬共天下”。但司馬睿即位後,對這類狀況非常不滿,力求重修皇權的嚴肅。45
。
明末文學家吳應箕:
同時,司馬睿也選用劉隗、刁協等支撐複興皇權的人士充當左膀右臂。他的很多企圖都由二人履行。在選官用人方麵,他采取了尚書陳稅“宜漸循舊製,試以經策”的建議,並且下詔規定,若太守和刺史薦舉官員不善,則免官91
。《資治通鑒》批評這一擺設為“名為討胡,實備王敦也”。55
①晉元帝之始為丞相也,聞長安不守,即出師露次,移檄北征,而王導亦有“戮力中原,光複神州”之語。及即位今後,導為宰輔,遂君臣偷惰,無複有經略遠圖,乃至於強臣見逼,卒於憂憤。此實何哉?元帝亦知江南單弱,非漢趙之敵,微溫馨不能保全,其自計不成謂不審矣。然是時大仇未複,民氣機奮,乘國度之新造,外有劉琨、慕容之推奉,內因祖逖、李矩等之舊屯,以厲其氣而用之,其君臣日夜相與憂勤震驚,惟敵是圖,其國可強。國強則主尊,使奸雄有所憚而不敢肆,雖大業未複而臣禍可息,此理也,勢也。恃內亂之不至,而一意啞忍姑息以冀其苟安,因而王敦、蘇峻之屬得以窺吾所深忌,而犯其所必狃,此亦難道天然之勢乎?且晉是時亦烏能苟安也?以劉石之強梁崛起,及鋒用之,何戰不克?幸其克服而驕,又自相圖於君臣骨肉之間,而得空及晉。向令葛陂之眾不退,又趙不背漢而專事東方,不知帝何故禦之?即導亦豈能遵養時晦,猶自以其德望晏然處逆臣之右哉?故吾嘗謂晉元之得國,悻也。而其主臣之謀國,實有亡道。夫國之存亡,天也。諸葛武侯豈不知漢不成答覆,賊不成即滅?而其言日:“王業不偏安,坐而待亡,何若滅賊?”因而比年動舉,惟敵是求,而鞠躬儘瘁,至身後已。後之論者猶以國小而數出師為亮病,無怪於諛導者以苟安為有機謀,而謂江東再造,導之力也。導者,真所謂坐而待亡者也。其不亡者,天也。但是即便導能矣,其如元帝之不成與慮亡何?是故晉之主臣無一可為後代法者也。
在唐初“公子”(被多數史學家以為是李世民)與虞世南的問答中,“公子”說:“中宗值天下崩離,創建江左,俱為複興之主,比於前代,功德雲何?”虞世南答道:“元帝自居藩邸,少有令聞,及建策南渡,興亡繼絕,委任宏茂,撫綏新舊,故能嗣晉配天,良有以也。然仁恕為懷,剛毅情少,是以王敦縱暴,幾危社稷,蹙國舒禍,其周平之匹乎?”59
。以此竄改由士族節製官員任命的近況,加強中心當局的權力。49
明帝即位兩年後,依托其他大族的支撐,將第二次起兵詭計篡奪帝位的王敦擊敗,終究停歇了王敦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