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初“公子”(被多數史學家以為是李世民)與虞世南的問答中,“公子”說:“中宗值天下崩離,創建江左,俱為複興之主,比於前代,功德雲何?”虞世南答道:“元帝自居藩邸,少有令聞,及建策南渡,興亡繼絕,委任宏茂,撫綏新舊,故能嗣晉配天,良有以也。然仁恕為懷,剛毅情少,是以王敦縱暴,幾危社稷,蹙國舒禍,其周平之匹乎?”59
喜好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平生請大師保藏: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平生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宋朝理學家範浚說:“昔晉元帝啟基江左,出師露次,躬擐甲冑,移檄四方,剋日北征,至以漕餉稽期,誅督運令史,誌非不速也;然終不能成尅複功者,惟無圖功之謀罷了。”62
在司馬睿稱帝立國的過程中,琅邪王氏著力尤多,對其政權建立作出了很大的進獻,故東晉初號稱“王與馬共天下”。但司馬睿即位後,對這類狀況非常不滿,力求重修皇權的嚴肅。45
司馬睿對中樞職員的安排及中樞機構的調劑,起到了壓抑士族、擴大皇權的感化。49
司馬睿的複興重臣王導在其南渡之初曾指出:“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57
北齊史學家魏收在以北朝為正統的《魏書》中對司馬睿極儘諷刺說:“司馬睿之竄江表,竊魁帥之名,無君長之實,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對之李雄,各一方小盜,其孫皓之不若矣。”1
以法禦下
7
司馬睿在位期間,王敦總製荊州,把握東晉的首要軍事力量,並具有順江東下、直指建鄴的計謀上風。是以,為複興皇權,必須設法加強本身的軍事氣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起首任命宗室司馬承為湘州刺史,作為帝室的藩屏53
。
②夫元帝即疏屬,當其既正王位以後,為群情所向,則承晉統者非元而誰?
105
為此停止了一係列的行動。
憂憤而死
司馬睿在位期間,曾兩次公佈詔令,來蒐括戶口。第一次在太興元年(318年),要求兩千石官員隱實戶口,生長農業,很明顯是為了增加國度編戶,增加中心當局的稅收;第二次是在太興四年(321年),聖旨反應了司馬睿但願將流民編入軍隊,加強本身軍權。此種行動雖被《資治通鑒》認定為“刁協之謀”52
當司馬睿即位後,北來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導被任命為驃騎將軍、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事、中書監、錄尚書事、揚州刺史,以一人身兼數職,既是參謀體係的首要人物,又是行政體係的首要批示者,對司馬睿加強皇權是一個很大的停滯。對此,他調劑了中樞機構的職員安排。司馬睿即位的第二個月,即命太尉荀組與太保西陽王司馬羕兼併錄尚書事;即位的三個月後,又任命刁協為尚書令,分化王導的行政權。在參謀體係,司馬睿也對中樞機構作了調劑。在秘密之地中書省,王導任中書監,權勢極大。為此,元帝將中書省併入散騎省,以削王導決策權。中書省併入散騎省後,門下省的權柄擴大,逐步成為“喉舌之要”51